中读

在底线上下的宋真宗

作者:读书

2019-07-11·阅读时长9分钟

52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06个字,产生1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陈 峰

自古及今,凡做事都要有个底线,也就是起码的规矩,所谓 “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历史上,要保持统治秩序运行,就需要一套规矩,其中的底线是朝野皆知的界限,如果突破就属于乱政。清醒的帝王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把持,而平庸之主不时会踩破底线,至于昏君、暴君则往往无视底线的存在,恣意妄为。宋朝的真宗皇帝在位长达二十六年,自诩为明君,其实在大多数时间游走于底线上下,就此成为史上同类帝王的典型。

宋真宗在太宗诸子中排行第三,本与皇位无缘,只因长兄发疯被废,次兄暴病死于储君位上,才在数年后意外获得立储的机会,当时他已二十七岁。由此看来,真宗原非理想的继位人选,只是太宗晚年无奈下的选择。换句话说,一直在刚愎自用的父皇阴影下成长起来的真宗,虽然自小受过正统教育,并接受了三年多的皇储培养,但所熟悉的不过是观念化、抽象化的儒家经籍知识,而缺乏残酷复杂的现实历练,这就决定了他魄力不足的性格。

咸平年间(九九八至一○○三),是真宗在位的初期,也大致属于其帝王轨迹的见习阶段。从有关史料记载不难发现,他因欠缺政治经验,自信明显不足,大事只能倚重辅臣做主。在此期间,最受信赖的人是东宫师傅出身的宰相李沆,前后辅政近六年时光,直到他病死任上。这便告别了此前君主专断、臣僚陪位的局面,标志着文官士大夫登上了政治舞台的前列。李沆作为已然崛起的科举士人领袖,为政的最大特点是 “持重 ”,也就是为了确保朝政平稳发展,尽可能引导真宗树立规矩意识,远离急功近利的诱惑。据史籍反映,他曾对关系密切的同年、参知政事王旦深谈过自己的远虑:边防形势紧张固然不好,但对君臣倒有警示之效,一旦没了外部压力,恐怕人君就会渐生奢侈之心。故李沆每日都将各地的灾害、盗贼之类消息奏报真宗。王旦认为不必事事烦劳天子,李沆则告诫说:皇帝年轻,应该知晓治国的艰难,否则即便不留意声色犬马,也会热衷土木、兵甲、鬼神之类的事。日后,王旦身居相位才感叹这位前任的先见之明。

正是在李沆等人的监护与鼓励下,真宗认真履行起帝王的职守。据记载:真宗勤于政务,每日早朝都在前殿接受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审刑院以及上奏官员的汇报,结束后才用餐。随即又到后殿检阅禁军操练,直至午后方罢。晚上则召见侍读、侍讲学士,继续询问政事,甚至时常至深夜才就寝,表现出一副循规蹈矩的守成样子。对于日益严峻的边患,真宗同样不敢懈怠,经常听取各种奏报、议论,可谓宵衣旰食。咸平二年(九九九)九月,当辽军大举南侵,宋军接连遭到惨败后,真宗还下诏出京亲征,以示与前线将士同甘共苦。所幸辽军行动的目标有限,不过满足于抢掠子女玉帛,这才让真宗虚惊一场。然而,景德元年(一○○四)爆发的一场决战,却使真宗体验到大厦将倾的感受,几乎失去了九五之尊应有的矜持。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7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530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