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7-11·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251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 森
一、“重写文学史”的尝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 ”的呼声发声于上海学界,其后,有不少学者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为什么要重写文学史,台湾学者龚鹏程的见解可以大体概括学者们的认知:“近九十年的文学史论述架构,主要是努力把中国文学描述为一种西方文学的山寨版。”他认为我们的文学史书写在以下四个方面受西方论述架构的影响:一是不顾民族文化历史将其理论直接转用于台湾地区的的差异,套用了西方基督教史学的历史分期法,以耶稣生命为线索划分历史,遵循教会和上帝的旨意;二是套用了广义的进化论和历史定命论,五个社会形态必须一应俱全;三是套用西方启蒙运动的现代意识,把它作为论述文学先进性的理论坐标;四是套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学说,古今通吃;五是套用西方现代文学文类小说、戏曲、散文、诗歌的四分法,把中国古代鲜活而丰富的文类(文体)排除在外,与中国文学文体的情况不相吻合(见《龚鹏程述学》,商务印书馆二○一九年版)。基于这样的看法,龚鹏程自己也写了一部《中国文学史》。
不管以何种方式重写文学史,大体而论,文学史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以 “集体 ”的视觉书写的文学史;另一种,则是以 “个人 ”的视觉书写的文学史。尽管 “集体 ”和“个人 ”的出发点和视觉很难界定,往往 “集体 ”非集体,“个人 ”非个人,但可以判断,“集体 ”视觉的书写,是以看似客观的知识谱系为出发点和逻辑演绎导向的;而“个人 ”视觉的书写,则是个人对历史的判定或审美体验。近读鲍鹏山所著《中国人的心灵》,他在 “后记”中说,这是一本 “我一个人的文学史,里面有我对历史上那些文人和他们作品的心灵感应 ”。其实,所谓 “中国人的心灵 ”,首先也应是个人的心灵,因为只有个人的心灵才有清晰、准确、具体的内涵。相反,凝固如山的集体心灵,可能只是支撑着知识谱系、逻辑框架的一堆堆概念或观念。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