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他者眼中的士族形象

作者:读书

2019-07-11·阅读时长8分钟

51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19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陈伟扬

一九二二年五月,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了《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一文,系统表述了他对中国历史通盘性的思考。风行海内外的 “唐宋变革论说 ”由此而发。在内藤湖南的理念之中:从六朝到唐代中叶,是贵族政治最为繁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贵族,在制度上并不是由天子赐予领土和人民,而是作为地方上的名门望族,其门阀自然地得到长期延续。所谓 “郡望 ”的本体就在于此。这些门阀都重视谱系,以至于当时谱学盛行。此论后经内藤门人冈崎文夫、宫崎市定等推波助澜,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最终构成了京都学派的论说基础之一。然而,注重从社会发展形态来把握中国历史的东京学派(历研派)与其针锋相对。东京学派认为,贵族的政治权力主要来源于皇权,且不能独立于皇权之外,由此形成了 “寄生官僚 ”论说。两大学派各执争端、相互交锋,对于中古贵族制社会的探索影响深远。

“二战 ”之后,日本学者关于贵族制社会的探讨 “东学西渐 ”。内藤湖南的学说,逐渐映入了西方学界的眼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降,正值西方学界历史研究理论框架的转型阶段。社会史研究成为一股新风潮,犹如异军突起,迅速占据主流地位。诸多学者向社会学科 “取经 ”,吸纳社会学理论,关注统治精英与社会阶层的流动(Social Mobility)。这也使得这些学者常被冠以 “社会历史学家”的称号。仅就中国学领域而言,德裔汉学家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先后出版了《征服者与统治者:中古中国的社会势力》(Conquerors and Rulers: Social Forces in Medieval China)、《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in Traditional China)二书。何炳棣在一九六二年出版了《明清社会史论》(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瞿同祖一九七二年写就了《汉代社会结构》。姜士彬(David G. Johnson)与伊沛霞(Patricia Ebrey)分别在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出版了《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和《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该时期此类著作的相继问世,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西方学界对中国社会阶层兴趣盎然。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7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530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