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7-11·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85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杨念群
周作人的 “附逆 ”,一直是学界喧闹争议的话题,在舆论漩涡中,周作人最终被塑造成两个极端对立的刻板形象,一端贬之为“文界汉奸 ”,另一端却奉之为 “文化的种子 ”,后来还有人添了个注脚,大意说,周作人是中国传统培养出来的 “利己主义者 ”。第一个是扣帽子,第二个是摘帽子,第三个是重新换上一顶小号帽子再扣将上去,这些帽子无论尺寸还是重量都非同一般,它的名字可以叫 “反国家 ”,也可以叫 “反民族 ”,或者干脆骂成文人 “自私自利 ”的样板,帽子箍得紧,摘帽的难度自然就大。周作人总努力想把这些帽子摘掉,陈述的理由也不无道理,自己在日据时期明明扮演的是坚贞的苏武却被错当成叛徒李陵,何其冤枉哉,这位书呆子心想,尽管本人 “牧羊 ”的时间远没苏武他老人家那么长,八年可也不算短呀。这自我辩护的结果当然只能是自取其辱,因为要不要给他戴帽子可是代表国家的民国政府才说了算的。
“国家 ”意识这个紧箍咒一旦套在头上往往自己摘不下来,外人也无能为力,不是如来佛的魔法使然,而是它纯属中国近代历史锻造出来的神器,它被打造得尺寸统一,谁戴上都会变得思虑集中,行动起来与政府步调一致。周作人是晚清变革和 “五四 ”的产儿,民国初建,乱象频现,即有人开始对 “国家 ”到底是不是个好东西表示怀疑,陈独秀干脆说要想进步就必须打碎 “国家 ”这个偶像,那时 “爱国 ”“不爱国 ”大致还是个人自选题,不是必答题。任公厌倦了党派互掐,也一度犯了 “革命 ”恐惧症,说大家别再吵吵闹闹了,咱们还是一点点从基层做起干点正经事吧。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2077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