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囊谦黑陶:藏在深山中

作者:艾江涛

2019-07-10·阅读时长10分钟

165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39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在囊谦的黑陶生产基地,师傅们正在手工制作的陶胎上刻花(寻足迹 摄)


安久家族

当我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门口,见到扎着长发、身材结实的白玛群加时,他正在为自己设立在囊谦县的黑陶生产基地的资金周转而犯愁。近年来,受国内礼品市场萎缩的影响,白玛群加的黑陶销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使他难以根据最新的文件指示,一次还清政府在9年前投给他的3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

2012年,白玛群加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在正是我大展拳脚的时候,再缓一缓就好了。”白玛群加一边念叨,一边开车带我去他200多公里外的家乡:囊谦县娘拉乡娘多村。那里,有他2015年设立的分厂。还有村委会的一群人正等着他商量村里下一年的事务。玉树州平均海拔4400多米,沿着河流,道路两旁全是高山。山坡上,随处可见金光闪闪的玛尼石刻,上面多刻用以祈福的佛教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草甸上则是一群群的牦牛。前往娘多村的路,逐渐进入大山腹地,越来越狭窄险峻。

路过一个只有几户人家、藏语名叫“遮卧”的小村时,白玛群加告诉我,这里便是第四代囊谦王的出生地。公元9世纪中叶,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瓦解,各地势力在此后数百年间割据称雄,玉树南部的囊谦部落正是其中之一。据《囊谦王世系谱》记载,第四代囊谦王申根巴,在1408年曾受明永乐帝的封赏。白玛群加所属的安久家族正是囊谦王的御用艺人家族。作为安久家族的第十三代传人,直至今日,白玛群加的八个兄妹,都是掌握泥塑、造狼毒纸、唐卡、木雕等藏地传统技艺的手艺人。

对白玛群加来说,如果说后来学做黑陶还多少有些偶然,那么学习泥塑等家传技艺,则是意料中事。早在七岁读一年级时,白玛群加便经常逃课,跑到学校后面村人盖房取土的泥坑中,捏各种小动物玩。他父亲是囊谦县有名的手艺人,不但是藏医,还擅做泥塑、画唐卡、制作金银器。看到儿子几乎无师自通地喜欢上了捏泥巴,在9岁那年,索性让他辍学回家,学习手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白玛群加,作为安久家族第十三代传人,是当地有名的手艺人(寻足迹 摄)


三年之后,白玛群加已成了一个小手艺人,跟着父亲到周围的寺庙做泥塑佛像。“文化大革命”之后,藏地佛寺多有损毁,佛像恢复的工作量也大。跟父亲一起在当地寺庙干了三年,14岁的白玛群加已可以带着徒弟,远赴云南、福建、西藏等地的寺院,独自做佛像了。

白玛群加至今还记得他在2000年左右捏的最后一尊佛像。那是在家乡用一天时间完成的一尊释迦牟尼佛,也是他最满意的作品,然而在捏制中却出了小小的意外:由于佛像比较高,在上上下下爬梯子的过程中,不小心把地上的狗屎蹭到了佛像身上。佛头着粪,让内心虔诚的白玛群加难以释怀,他就此决定:从此再也不做泥塑佛像。

凑巧,来乡里考察工作的县委书记,推荐他到囊谦县第二民族中学传授藏族手艺。一边给学生讲课,一边有意识地搜集挖掘藏族文化,白玛群加发现历史悠久的囊谦黑陶,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他决定将这门手艺学习传承下去。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与猫的同栖生活

人、动物、城市

624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