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追寻“曾国之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7-10·阅读时长15分钟

219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984个字,产生4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曾侯乙编钟(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记者/陈璐

尽管常常可以在各种书籍和影像中见到曾侯乙编钟的身影,但当真正面对它的时候,很难不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这座占据了一整个展厅的古代大型打击乐器,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重近5吨,气势十分逼人。

观众透过玻璃凝视着这组编钟时,大都因为它传递出的那种出色的审美、高超的技艺以及庄严的气势,发出啧啧赞叹。这不禁令我想起研究生读博物馆学时有门课叫“藏品”(Object),老师是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人类学专业的优雅英国女士,她告诉我们,观众需要在博物馆的现场找到能够让他们感受到“Wonder”(惊奇)的藏品,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件作品便是“曾侯乙编钟”。

而由编钟开始,湖北省博物馆在展示中又有了一个新的“Wonder”,也是近几年考古的重要发现:曾国文化。“楚文化跟它同生于长江流域,所以曾国文化某种意义上既是以中央文化为主角的文化,然后又体现了跟楚文化为代表的帝王文化的一种交流,这是长江文明的一个进程,这个我觉得应该是这几年考古的重要收获。”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道。

曾侯乙编钟为何如何重要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曾震惊世界。1978年5月22日,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考古专家谭维四和他所带领的考古队工作人员,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墓室的积水被抽干。这座位于湖北随州擂鼓墩的墓室,在初步勘测后,被确认是一个形制类似于现代三室一厅,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横截面积220平方米,相当于6个马王堆的大墓。所有人都很好奇里面有什么。

到了23日,水位逐渐下降,这座后来被称为“曾侯乙墓”的墓室终于在2400年后重见天日,一座巨大的地下乐宫呈现在世人面前。曾侯乙墓共出土乐器125件,包括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箎、排箫,八音齐备,展现了古代王侯贵族“钟鸣鼎食”的生活面貌。

令人称奇的是,位于墓室中室的曾侯乙编钟被发现时,仍旧屹然不倒,仅有两枚甬钟跌落在泥土之中,整体保持着周代礼乐时期最初的面貌,显示出战国初年,尽管周天子已无力控制整个华夏,礼崩乐坏,但曾侯乙编钟仍然符合周礼。作为礼乐之器的曾侯乙编钟,在墓葬中室呈曲尺形两面悬挂,与配套的编磬共同构成了三面悬挂的格局,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有别于周王乐队四面悬挂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共同交织出一幅近乎现实的礼乐场景。

作为古代的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多用于宫廷演奏,常见于征战、朝见和祭祀等活动。编钟和编磬的和鸣就是我们常说的“金石之声”。最早的编钟一般是3枚一组,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和13枚一组。1957年,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的楚国墓葬区,出土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编钟,共计13枚。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批大小形制不一的编钟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土。

但是曾侯乙编钟拥有65件青铜钟的规模,前所未有。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我们与猫的同栖生活

人、动物、城市

624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