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7-0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2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子麟
传说中的帕格尼尼(1782-1840)有着“魔鬼形象”:梅菲斯特般的高瘦身材、眼睛凹陷、披一头长长黑发的外形,加之如有神助的小提琴技巧,俨然是一位自带神秘光环的魔术师。后世许多作曲家如李斯特、肖邦和舒曼在成名之前都是不折不扣的“帕粉”,乐此不疲地将其小提琴技巧与主题旋律移植到自己的钢琴作品中。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卢托斯拉夫斯基等人还以其《第24首随想曲》的主题创作了著名的变奏曲。在这个小提琴大师的光环背后,其实还有一个迷人的花园,遍布美丽的旋律和亲密的对话,即便今人听来也会有“小清新”之感,这是专属于小提琴与吉他二重奏的园地。
18世纪,欧洲的古典吉他艺术已臻至顶峰,吉他的构造也趋于完善(1790年,第六根弦开始进入了吉他体系,流传至今的吉他六弦定音模式也得以确立)。当时,意大利地区聚集了众多吉他演奏能手,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戈拉尼亚尼、卡鲁里、莫里诺等。19世纪,正直浪漫主义初期,人们开始注重对于乐器表现力的开发,从而导致了古典吉他的衰落,当时古典吉他的调弦由金属制成,吉他的规格形已完全成型,但其作品产量却少之又少。而帕格尼尼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整个浪漫主义初期带来了一缕清凉的“微风”。
1795年3月,拿破仑的军队入侵意大利北部,帕格尼尼的故乡热那亚也未能幸免。于是,这个尚未确立作曲家身份的年轻人来到意大利西北部,背井离乡来到一个名为博尔扎内托的小村庄避难,对吉他的探索也正始于此。刻苦专研的他,不仅在演奏技术上取得惊人进步,还开始尝试为小提琴与吉他创作小曲。谁能想到,成年后的帕格尼尼会为这两件乐器写出一连串隽永的精美乐曲。
帕格尼尼在22岁写下的《A大调二重奏鸣曲》(0p.61)享有盛名,他将其题献给自己最早的赞助人马凯赛•内格里的妻子艾米利亚。此曲标题中的“concertata”一词强调了两件乐器竞奏的原则,不像之后的很多小提琴与吉他二重奏是主从关系,这里的吉他远不仅是伴奏地位,而是拥有大段独奏戏份。第一乐章始于吉他强有力的扫弦,随即引出彬彬有礼的旋律,小提琴处于伴奏地位。在接下来的重复乐句中,两者互换角色,吉他化身一位绅士,衬托着小提琴这位娇艳皇后。转调片段则截然不同,节奏采用三连音推动着音乐急奔高点。第二乐章的调性转移至同主音小调,吉他率先奏出主题,小提琴声部随后跟进。忧伤的小调搭配倚音营造出一种别样之感。若说第一乐章是恋爱初期的相互调情、你侬我侬,那么本乐章便如同彼此心灵上的沟通,它能唤醒彼此灵魂深处的柔软。第三乐章回到第一乐章的明朗大调,八六拍的舞蹈节奏显得优雅欢快。小提琴以其独特的柔美歌喉咏唱出醉人的旋律,宛若山间的清泉一般轻柔起伏,又令人恍若置身世外桃源,感受着远离嘈杂与喧闹的片刻安逸和升华。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837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