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7-04·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93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沈冰
生于19世纪末的奥地利人阿诺德·勋伯格首先是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作为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的先锋人物,伴随他的名字出现的还常常有几个其他的角色:画家、教师、理论家,其实还可以加一个名头,那就是“发明家”。虽然这是勋伯格对约翰·凯奇的评价,但其实也完全适用于他自己。作为“第二维也纳学派”之父、十二音作曲法的发明者,勋伯格的确是一位音乐艺术上的发明家,这自然奠定了他作为理论家的地位。
勋伯格作为教育家的身份也是显然的,除了在奥地利老家教出了贝尔格和韦伯恩两位大名鼎鼎的“第二维也纳学派”代表者之外,在移民美国后,许多美国20世纪作曲家也曾跟随他学习理论及作曲,在一连串长而耀眼的名单中就包括“发明家”、《4分33秒》的作曲者约翰·凯奇。
当我们在搜索勋伯格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张他的自画像,是的,除了作曲之外,这位“第二维也纳学派”的教父在美术领域也很有一番作为。这与当时表现主义在艺术领域的全面兴起不无关系。从勋伯格这幅略显“狰狞”的自画像中,我们感受到这位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已经不再是“美”;他的另一幅类似自画像的《红色凝视》(Red Gaze), 更是让人联想到蒙克等表现主义的审美标准。向来被认为“美”的和谐与平衡已经被对于不安、恐惧、纠结等情绪的描绘完败。在勋伯格画作中所展现的情感紧张度,甚至影响到了之后的康定斯基等抽象派画家。从康定斯基的一些画作的名称中,(如: Compositions、Improvisations)我们也不难联想到,不仅是勋伯格的画作,包括他的无调性音乐,对于康定斯基的创作也是有着激发和影响的。
l 画家
勋伯格与马勒有着宛如父子一般的亲密关系,可以说勋伯格把马勒当成自己的精神之父。正是在马勒的帮助和肯定之下,勋伯格才坚定地在作曲的道路上坚持走了下去,当马勒1907年离开维也纳后,年轻的勋伯格随之感受到了从精神到心理的无处安放。他于是沉浸于绘画创作中,试图通过作画来逃避现实。1908年,勋伯格的妻子短暂地与画家Richard Gerstl私奔(Gerstl曾经教过勋伯格绘画)。这场三角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以画家的自杀、勋伯格妻子的抑郁、以及勋伯格的企图自杀而告终。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7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