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969,飞向月球

作者:苗千

2019-06-26·阅读时长42分钟

1082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498个字,产生8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负责“阿波罗11号”发射任务的指挥官们难得有一刻的放松时间

供图/视觉中国

距离1969年7月16日还有一周多的时间,在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周围就逐渐聚集了从全世界赶来的几十万人,他们等待着目睹一个注定会载入人类史册的事件。7月16日逐渐临近,在航天中心方圆几十公里内已经找不到任何一家还有空房的旅馆。而人们仍然在不断地涌过来,他们毫不在意地睡在旅馆的过道里或是游泳池边的躺椅上。这段时间里,因为人潮汹涌,航天中心附近的一家酒水店一天就能卖出150箱啤酒。在挤满了每一家旅馆之后,人们又聚集在附近海边的1号公路上,支起帐篷,在夜里弹起吉他唱着歌,等待着见证历史,又仿佛是在庆祝一个盛大的节日。

人们都在等待着“阿波罗11号”(Apollo 11)的发射升空。除了前来围观的人群之外,还有3493名美国记者和812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也在现场。而在更远处的海面上,苏联派出了一支舰队观察这次发射,其中包括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两艘潜艇和两艘潜艇供应船。这支舰队显然会一直监视火箭从发射到进入地球轨道的每一步,而美方也在紧张地监视苏联舰队是否会干扰火箭发射过程中的通讯。

这次令全世界关注的事件主角是“阿波罗11号”的三位宇航员,指令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和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一架巨大的“土星5号”(Saturn V)运载火箭将把他们送往月球的方向。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将在几天之后在月球表面登陆。

把几名人类宇航员从地球送到几十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再让他们安全返回,这个在当时看来接近疯狂的想法起源于实际的政治因素,也才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


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0号”飞行器等待发射

始于水星计划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 1),这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的自信心。当时美国人普遍认为美国在太空竞赛中起步太晚,而苏联已经在科学研究领域全面超越了美国;就算在基础教育方面,苏联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水平都远高于美国小学生。在苏联人造卫星升空之后,除了自信心受到打击之外,美国人对于出现在天空中的各种不明物体也开始愈发敏感和恐惧,全美国报告发现UFO的频率增加了四倍。

美国政府的高层对此事最初的看法与民众并不一致。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明白,美国在火箭精确制导技术方面尚领先于苏联,因此并不需要对苏联成功发射卫星太过在意。但是之后在1957年11月升空的“斯普特尼克2号”卫星搭载了一条名为“莱卡”的狗进入地球轨道,这意味着下一步很快就可能会有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而且苏联有可能掌握在太空中发射武器的技术。随着1958年“斯普特尼克3号”卫星的成功升空,美国舆论变得更加焦虑,美国政府的态度也迅速转向。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开始了。


1957年,发射台上的R-7型火箭准备载着“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进入太空

作为对斯普特尼克卫星的回应,美国海军决定在1957年12月6日发射一个不到2公斤重的卫星到地球轨道。数百万美国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这次卫星发射的现场直播。卫星发射在佛罗里达帕特里克空军基地进行,结果火箭刚刚升空就发生爆炸,变成了一个火球。实际上,把一个人造物体送上太空,这在当时对人类来说仍是一个工程学上极大的挑战,而想要把人造物体送上月球,更是屡试屡败。直到1958年,美苏两国都曾试图把火箭发射到月球,其间苏联尝试了三次,美国四次,都以失败告终。

美国政府在1958年7月成立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应对与苏联在太空探索领域进行的竞赛。NASA融合了之前的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和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等机构,从1958年10月开始工作。成立伊始,NASA就把NACA原本由45人组成的太空任务组(Space Task Group)制定的月球探测任务修改为更为实际的地球轨道探测任务,把这定为NASA载人航天项目的核心,力求尽快把人类宇航员送上地球轨道。


1957年,乌克兰科学院中央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准备对“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进行光学观测

1958年12月17日,NASA宣布了美国首个载人航天项目“水星计划”(Project Mercury)——要让人类宇航员尽快进入太空,然后再平安返回地球。所谓“太空”,起始于距离地面至少100公里的空间范围。从这个距离开始,地球的大气层逐渐消失。

首要困难在于如何选择宇航员——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职业。也正因为如此,当时NASA对于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一无所知。NASA考虑过试飞员、深海潜水员、登山运动员、赛车运动员、极地探险家、热气球驾驶员,甚至杂技演员等多个职业。最终出于保密的考虑,NASA还是决定在习惯于军事化管理的试飞员中选拔宇航员。

1959年1月,NASA发出了招聘宇航员的启事。在报名的508人中有110人符合初选条件,而后经过层层筛选,NASA最终选择了7个人加入水星计划。他们被称为“水星计划七人”(Mercury Seven),也由此正式得名“Astronaut”(宇航员),以区别于苏联的“宇航员”(Cosmonaut)。这7位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宇航员开始接受各种高强度的训练,以保持身体状态,应付火箭发射时的加速度和冷、热等极端条件。他们还将接受数年的培训,花费几千小时来学习驾驶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复杂的机器,以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进入太空,抵达月球。


苏联太空狗“莱卡”随着“斯普特尼克2号”卫星在1957年11月3日升上太空,成为第一只进入地球轨道的动物

更多的困难和未知接踵而至。人类究竟能不能在太空中生存?当时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太空旅行的危险,但在更多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比如说人们已经了解,如果把人置于真空环境中,人体内的水分会开始沸腾,人就会迅速失去意识,心脏也只能继续跳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种状态下人会迅速死亡。但失重环境对人有什么影响,这在当时仍属未知。有人怀疑在失重状态下,人的视力会变得模糊,肌肉发生萎缩,消化系统无法工作,内耳也无法工作,大脑可能停止运转,让人感到昏昏欲睡,甚至心脏也可能会停止跳动。没有了重力,宇航员的呕吐物可能无法排出,这样会造成窒息。

不光是这些生理问题困扰着医学界,还包括心理层面的问题——离开地球之后,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宇航员可能会感到压抑而自杀,或者不想再回到地球。

此外,火箭发射和着陆过程中的加速度会对宇航员造成什么影响?太空辐射是否会促使DNA发生突变?太阳风是否会给宇航员带来致命的威胁?还有其他无法预测的危险,比如在太空中为宇航员供氧也是个大问题,不期而至的小行星可能穿透飞行器,对宇航员造成致命伤害。而当时最大的工程难题在于如何让宇航员安全地重新进入大气层。按照预计的速度,宇航员们以每小时1.6万公里左右的速度进入大气层,那么飞行器的表面温度可能会达到3000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宇航员的安全,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太空探索在试探中前进。1959年5月,一群猴子搭乘着美国“丘诺一号”(Jupiter-C)运载火箭上了太空,其中的大多数活了下来,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类的太空计划之上,同在1959年,“水星计划七人”飞到卡纳维拉尔角参观宇宙神火箭(Atlas)的发射,结果火箭在升空之后迅速爆炸——这是美国连续第五次火箭发射失败——创造这样的纪录并不奇怪,在那个时代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卫星能够顺利进入地球轨道。

竞赛的另一头,苏联的太空计划也在向前推进。在1960年8月的一次发射中,两只狗、一只兔子、42只老鼠、一些苍蝇,还有一些植物和真菌搭乘苏联“斯普特尼克5号”实验飞船进入地球轨道,而且全都活了下来。这一系列的成功给了人们更多的信心,相信可以最终把人类宇航员安全送上太空。而苏联人的目标要更加远大。1959年1月4日发射的“月球1号”(Luna 1)无人探测器试图撞向月球,但是并没有成功,在掠过月球之后开始围绕太阳公转。同年9月14日发射的“月球2号”(Luna 2)无人探测器坠毁在月球表面。紧接着10月4日,“月球3号”(Luna 3)无人探测器终于完成了环月飞行,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并发回地球。

NASA这边,为了水星计划而选拔的7位宇航员迅速成为全美国的名人,但除此之外,整个太空计划并没有太快的进展。艾森豪威尔总统随后大幅削减了政府对NASA的预算,这使得NASA的资金仅限于发展水星计划而无力他顾。但在1960年进行的美国大选意外地成为了美国太空计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理查德·尼克松在选举中输给了颇具个人魅力的约翰·肯尼迪,同时当选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也一直对太空探测计划颇感兴趣。这对于NASA来说算是一个好消息——在1960年,NASA总共只有700名员工为水星计划工作;两年以后,为之工作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2000人。

苏联在太空探测领域取得的下一个进展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又一次巨大的冲击。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乘坐着“东方1号”(Восток-1)宇宙飞船进入地球轨道,花费了1小时48分钟的时间绕地球一周之后平安返回地球。苏联宣传这个成就相当于完成了载人登月项目的一半。这让美国人意识到,在太空竞赛中,美国已经落后苏联至少一年时间。

文章作者

苗千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48个推荐 粉丝396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仰望星空的冒险

人类登月50年

657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