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天净沙·秋思》作者及曲词渊源再商榷

作者:读书

2019-06-20·阅读时长7分钟

146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21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罗燕萍

《读书》二○一九年第二期刊载了林梅村的《瘦马非马 —山西元代壁画墓出土散曲〈西江月〉名实辨》,读后令人一新耳目,但有个别的说法过于大胆,还需进一步考证。但它带出一个学术界尚有争议的问题,即著名的 “秋思之祖 ”—《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及曲词的渊源流变。在主流的文学史和文学接受、传播层面,《秋思》一曲属于马致远无疑,但在文学研究的层面,却一直存在争议。在《天净沙 ·秋思》的流播系统中,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一三 ○九)壁画墓中出现的小词、元人盛如梓的《庶斋老学丛谈》中摘抄的三首沙漠小词,是争议的焦点所在。

论者多认为壁画词的出土,能够表明在名曲《天净沙·秋思》最终定型前,曾有一个草创期,对应着一个草创版,即壁画词,由无名氏创作,其实未必。红裕村墓葬建造时间为 “元至大二年岁次己酉蕤宾有十日 ”,考古工作者判断为一三 ○九年五月初十(《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文物》,二○一一年第二期)。学界公认的马致远的生年为一二五 ○年左右。一三 ○九年时,马致远的《汉宫秋》已写就,早已参加 “元贞书会 ”,与李时中等共同编撰戏剧。元代江南诗人元淮在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的诗作里已有化用《汉宫秋》曲词的现象。壁画词出现的时间晚于《汉宫秋》的创作时间,而《汉宫秋》的创作与《天净沙 ·秋思》又有一定的联系,仅就时间差推断壁画词一定是在马致远创作《天净沙·秋思》之前并不合理。

壁画词可能是民间工匠对流传名曲改写和应用的结果。壁画共十五幅,除描述墓主生前活动、表达后人供养之意外,还有孟宗哭笋、蔡顺分椹等通行的二十四孝内容。第七、第九幅图的题记是工匠用熟的祝祷语和建造日期,文学性不强,出现两个别字。壁画词出现在第八幅图墓主夫妇座位后的座屏之上:“瘦藤高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己独不在天涯西江月”。或是在传唱中改换字句,或由于撰写工匠记忆的误差,因此有“瘦藤高树 ”;顺应墓主子孙的心意,为表达思念之情用 “己独不在 ”替换掉 “断肠人在 ”,而替换后格律不谐,语义别扭,似是不大通文墨之人的出品;将曲牌误为 “西江月 ”词牌,说明书写者词曲观念的混淆。作为墓壁画装饰来说,重要的是曲词的内容而非曲牌或作者。曲词作为画中诗出现,与其他墓葬壁画及题词统一形成寓意指向,即子孙对墓主夫妇的追念及祝祷。全部十五幅壁画包括题词,从思想和艺术层面上没有独创性,表现的正是这样普适的主题。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元代墓葬里也可以看到。陕西榆林衡山县高镇罗圪台村西元代壁画墓中,除墓主夫妇六人并坐宴饮图外,还绘有 “舜耕历山 ”等七幅行孝图(《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二○一六年第五期)。可见,通过营坟治葬来宣扬孝行、希望蒙荫后嗣的丧葬观念在元代大为盛行。磁州窑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白地黑花 “山坡里羊 ”曲文枕,枕面楷书 “山坡里羊 ”(风波实怕)小令一首。不署名,曲牌有误,别字三处(王兴等:《磁州窑瓷器上的元曲》,《中国文物报》二○一八年十月十九日)。该曲由元陈草庵所作,收在《全元散曲》中。这种情况并非孤例,磁州窑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瓷枕上这种情况很普遍。可见,装饰瓷枕或墓壁的曲词出现错漏乃常见现象,不署名也是通行的做法,唱词结合器物或墓葬装饰能表达出特定的主旨即可。

因此,不能因壁画词的出现就认定是无名氏创作在先。一三○九年,马致远的散曲和杂剧创作已进入后期,“盖元中叶以后,曲家多以马为宗 ”(卢前:《元人杂剧全集 ·跋》)。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匠也对他的名曲耳熟能详,在设计墓葬壁画时信手拈来并略加改写或是更合理的推测。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6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42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