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今人如何读郑学?

作者:读书

2019-06-20·阅读时长11分钟

73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556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吴飞

传统中国的学问有两个公认的高峰,一个是东汉的郑玄,一个是南宋的朱熹。前者被尊称为郑君,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虽然死后不久就遭到了王肃的批评,却塑造了魏晋至唐的经学研究范式和礼法制度;后者被尊称为朱子,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虽然总是面临来自心学的批评,还是奠定了元、明、清的思想范式与意识形态。两位大师各领风骚六七百年,相继构成了中国学术史的主干。对于今人而言,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们心目中大多有个朱子的形象;但对于郑君,不仅一般人茫然,甚至专家也难以给出稍微系统一点的描述。郑玄,似乎距离现代人太遥远了。

郑玄的这一模糊形象,其实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由于郑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经注当中,而郑注又惜墨如金,如果不在不同经文的郑注之间反复比对分析,是很难理解他到底在想些什么的,因而在其身后不久,要真正系统把握郑学,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毕竟郑玄的学问有笼罩性的影响,当时研究各经郑注的人总能一鳞半爪地获得一些理解。宋代之后,郑学为朱学取代,其形象自然就日渐淹没。清人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摸索,才逐渐转向郑学,但也很难说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郑学。

因而,重新认识郑学的问题,不仅持续了千年之久,而且本就极为艰深。但对于想要全面了解中国学术传统的现代人而言,郑玄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了解郑君比了解朱子还重要一些。经学,是在郑玄手里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宋明理学虽然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各经的理解,且将思想讨论推到一个非常高明的层次,但没有郑学开辟的基本面貌,是不可能有宋明的局面的。另外,大大依赖于郑学的隋唐礼法架构,成为以后千年的基本政治架构,宋明儒不再讨论汉唐学术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不再重要,而是因为它们已经落实在了政治制度中,不再构成争论的必要。

对郑玄学术之文献、训诂、考据的研究,现代人基本接续了清代学者的传统,固然极为精深,但用华喆的话来说,还都是比较外缘性的研究。对于郑玄的思想体系和更内在的经学面貌,现代人仍然很难抓到门径,似乎郑玄就只是一个训诂学家而已。

但在近二十年中日学者的深入研究中,郑玄的面目渐渐得到了改变。通过乔秀岩、李霖等学者的工作,人们发现郑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训诂学家,后世那些以训诂立场诟病郑玄的人,不仅自己没有读懂郑学,而且往往没有对经学整体的考虑,他们对郑玄的批评大多也是不成立的。这些研究提示我们,郑玄和朱子一样,也是有思想体系的。郑学之所以能够终结两汉经学的讨论,并形塑了此后的经学形态乃至礼法架构,当然不只是因为他解字解得好,而是源于这个思想体系的力量。理解郑学体系,其实质是理解盛汉强唐的精神气质、学术品格和制度考虑。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6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42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