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李鱼川推理

作者:读书

2019-06-20·阅读时长14分钟

58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179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魏斌

阿加莎 ·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推理名作《啤酒杀人案》(Murder in Retrospect),叙述的是案件发生十六年后,侦探波洛(Hercule Poirot)根据和五位当事人的谈话,拼构出当年的场景,最终发现真相。由于案件过去了太久,波洛没有机会去现场,而只能依赖于蛛丝马迹的线索进行推理,这个过程很像是历史学者根据口述史料考证、重构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场景。

波洛用的方法,让人联想到近年中古史研究中流行的史料批判方法。每种史料、文本,都会有一个生成过程,撰写者的立场、导向隐含于其中,有时候是有意的,有时候是无意的。只有对这些立场、导向保持相当的警惕性,才能真正理解史料和文本说了什么。在《啤酒杀人案》中,五个人的口述内容就是如此,波洛通过比较每个人由于立场不同而隐瞒、曲解或隐匿的内容,从中发现了真相。

不过,推理小说毕竟是虚构的,证据和线索都是小说家的预设。历史考证则并没有这么幸运。遇到史料极为缺乏的场合,往往陷入孤证难为定说、推测多于证据的困境。这大概是很多中古史同行都有过的感慨。每当这个时候,常常幻想能够乘坐时光机回到中古,亲眼观察那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历史谜团,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下面要讲的李鱼川,就是这样一个地点之谜。主角是李显甫,李元忠之父,《魏书》卷四十九、《北史》卷三十三有他的传记,都非常简略。《魏书》仅有寥寥四十几个字,扼要记载他的官爵。《北史》则除此之外,又记有开李鱼川之事:“豪侠知名,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宗主。”

这条记事仅有三十二个字,却非常有名。李显甫出自中古最著名的家族之一——赵郡李氏,这条记事中提到他的身份是 “宗主 ”,曾被认为可能与北魏宗主督护制有关,而这个制度涉及基层统治、大族经济、荫庇和农民身份等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学界关注,成为北朝史研究经常提到的内容。尴尬的是,这是一条完全孤立的史料。李鱼川在哪儿?李显甫为何要集合李氏族人数千家 “开李鱼川”?具体时间是哪一年?如果不弄清楚这些,用来讨论相关的历史问题,就很难落到实处。

历史事件最基本的要素是时间和空间,而这条记事却是二者皆模糊。最早对此做出说明的,是清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认为李鱼川在赞皇县城以东的五马山一带,时间则是北魏孝昌(五二五至五二七年)末年。他依据的有可能是地方志史料,由于成书时间太晚,并不能直接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证据使用。

不过,这个说法毕竟提示了一种可能性,研究者可以根据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首先验证他的说法是否正确。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076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42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