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温子昇的生前身后名

作者:读书

2019-06-20·阅读时长11分钟

66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99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蔡丹君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春日,身为 “北地三才 ”之一的北齐文人魏收,来到江边,送别即将返回江南的陈朝使者徐陵。徐陵是梁陈之际最负盛名的宫廷诗人。他少年成名,与另一位 “穷南北之胜 ”的著名文士庾信,并称为 “徐庾 ”,文坛地位显赫。

然而,这场送别,并非出自文人之间的情谊,而是魏收的求名之心。他带着一卷自著诗文集,委托给徐陵,希望他将之带到江南,增大自己在南朝的影响。不料,徐陵接过集子,嗤笑一声,将之扔进了滔滔江水之中。魏收不免愕然失措,正不知如何发作时,徐陵从容说道:“我这是为你魏公藏拙啊。”言下之意是,如果魏收的作品被带到南方,那么他文才拙劣的真相将彻底暴露,不如藏之于大江。

这个故事记录在《北齐书 ·魏收传》中。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学水平低下,魏收这类被南人轻视的境遇和现象,当时并不罕见。罕见的是,“北地三才 ”中的另一人——温子昇,在生前却已经誉播江南,并享有梁武帝 “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 ”等高评美誉。

然而翻开史书,会发现温子昇的人生,悲辛无尽,与他获得的那些花团锦簇的文才评价形成巨大反差。魏收所撰《魏书 ·文苑传》中,称温子昇“好与事故 ”“深险 ”等,这都不是褒义词。温子昇不擅交游,与当时文坛的关系疏离,几乎没有与人有任何唱和往来,他的人生结局更是令人唏嘘。

温子昇到底是怎样的人?“北地三才 ”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 “名”?虽然历史风烟,总将那些人物和事件黯淡成了一个个谜语,谜面神秘,而谜底更难寻绎 ,但是,站在现代读者的角度,品味温子昇的多舛命运,或许能看到一些生而为人所需要共同面对的事。

一、犹豫或者逃跑

温子昇是典型的乡里士人,曾求学于乡里大儒崔灵恩和刘兰。大约在二十岁时,前往北魏洛阳求仕。起初,充当广阳王元渊的贱客,在马房给王府奴仆们讲解书籍,在此期间撰作《侯山祠堂碑》。这篇碑文,被名儒常景看到,遂称他为 “大才士 ”,由此声名鹊起。

熙平元年(五一六),温子昇通过北魏选官考试进入台省,成为宫廷文人,从此他的工作就是草拟各类公文。这项工作,让他被裹挟在了诸多政治事件之中。当时,孝明帝生母胡太后临朝听政,各派政治斗争激烈。鲜卑贵族元匡奏劾大臣于忠,是温子昇撰写了这篇弹劾之文。这类公文,是否代表他个人政见不得而知,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肯定是来自上级的 “命题作文 ”,是宫廷文人不能不执笔的。

正光元年(五二○)七月,领军元叉与长秋卿刘腾发动了宫廷政变。肃宗、胡太后皆被囚禁,年仅三十四岁的清河王元怿被杀,令北魏举国皆悲。温子昇亦作《相国清河王挽歌》以示哀悼,表达同情。这类表态与发声,对温子昇的政治处境有何影响,不得而知。当时确实有在等着温子昇出错,然后将之排挤出去的人。孝庄帝时,温子昇担任南主客郎中,负责修撰《起居注》。上党王元天穆是他的上司,因他某日缺席事务,欲以捶挞惩罚,温子昇闻风逃遁。元天穆于是奏请由他人代替其职务。孝庄帝怜惜温生之才,不肯准奏。这是温子昇的第一次出逃。

北魏末年,尔朱荣率兵入洛,大加掠杀,史称 “河阴之变 ”。叛党将孝庄帝、胡太后沉于河中,随之奔来的百余名朝士,亦被血刃。当时,还有 “陇西李神儁、顿邱李谐、太原温子昇并当世辞人皆在围中 ”。尔朱荣对这些文人说:你们当中有会写禅位文章的,可以饶你们的命。幸好,温子昇突破了此次包围,既没有以死赴忠,也没有屈服于贼臣。这是温子昇的第二次出逃。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6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42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