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作者:艾江涛

2019-06-12·阅读时长5分钟

217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75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我们首次发现了成排种植的梓树,成串的长条果实是它们最明显的标识之一(于楚众 摄)


树之墙下

有许多树,提起名字,人们往往耳熟能详,走到面前,却熟视无睹,并不认识。梓,就是这样一种树。

在《诗经》中,梓树是与桑树一起出场的。《小雅·小弁》一诗的开头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说桑树与梓树是父母所种植,所以对它应该恭敬。只是,为什么是桑树与梓树,而非其他树呢?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道:“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也就是说,古人喜欢在住宅院墙外,种植桑、梓这两种树。前者可以养蚕纺丝,从《诗经》中大量关于蚕、桑的诗句,便能看出其重要性。后者究竟能用来制作什么器具,以至于后人如此看重?《诗经》中的另外一首诗,《鄘风·定之方中》似乎已经做出了回答:“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在这首颂扬卫文公从漕邑迁至楚丘重建卫国的诗中,先民一口气写到了榛树、栗树、楸树(椅)、梧桐(桐)、梓树、漆树六种树,原来古人建国,在庙朝官府皆植名木,其中榛树和栗树的果实可供祭祀;而楸树、梧桐、梓树、漆树这四种树都是制作琴瑟的原料。

更确切地说,人们一般会用梓树制作琴底,梧桐制作琴身,所谓“桐天梓地”。这当然与梓树的一系列优点——生长迅速、木质轻而易于加工、木材纹理漂亮,不可分割。遥想3000年前的周人,单看他们在院落种植什么树,便足以理解那时的中国何以被称为“礼乐之邦”了。

正由于古人有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梓的习惯,久而久之,“桑梓之地”,便成为家乡故土的代名词。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诗意中国

寻访《诗经》的山、水、植物

846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