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周岩
2019-06-12·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30个字,产生1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割漆人老郑。老郑右脚脚踝和左手所握刀尖处,就是V字刀口——一天要割出约300个这样的刀口
摄影/张雷
生漆与漆器
参观完竹溪生漆博物馆,我们提出想要看一看真正的漆树——不是展厅里的道具,而是真正成片的、会被人们用来割漆的漆树林。我们的向导、十堰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善林欣然应允,一同前往寻找漆树林。
本以为在生漆之乡湖北竹溪县,这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毕竟,这里曾是全国五大名漆产地之一,明、清时竹溪生漆就曾远销日本、马来西亚,新中国成立后鼎盛时曾人造漆林上百万亩,居湖北省各产漆县之首。可如今找起漆林,却费了大功夫。驾车沿盘山公路而上,愈走愈远,天色渐晚却还不见漆树。如今山上漫山遍野的已是茶树,漆树只能“夹缝中生存”。幸而在路上遇到一位林场工作人员,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在一个向阳的坡面上找到了密集的漆树林。这种落叶乔木高20米左右,树皮呈灰白色而树干较直,外观并无让人印象深刻之处。真正让我们确认这是漆树的,是树干上有规律的四边形伤口,那是此前割漆留下的刀口。
今天人们提起“漆”,想到的通常是“油漆”——这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竹溪和全国生漆产业衰落的原因,但二者全然不同,虽然都可用作涂料,但前者是植物的天然分泌物,后者则是化工制品。生漆,指的是漆树分泌出的汁液,通常以割漆树的方式收集,然后经过过滤、炼制等步骤,再涂抹在物体表面,凝固后会形成一层坚韧的薄膜,这层膜有很好的防水、防腐作用,也可以再结合其他工艺进行装饰,制作出来的器物就叫漆器。
漆器离中国人渐行渐远并非仅仅发生在当代。事实上,当瓷器兴起后,漆器的地位就整体性地衰落了。不过因其独特的美学风格,漆器始终在海外繁盛发展,尤其是日本和欧洲,中国的英文词China原意为瓷器,日本的英文词Japan原意便是漆器。
在两周时期,中国人审美情趣初开的年代,人们与漆的关系要比现在密切许多。《诗经》中多次提到漆树:“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国风·秦风·车邻)。“阪”为山坡之意,这是提到了漆树的生长环境。又如“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国风·鄘风·定之方中),这是提到了漆树的用途,可用于琴瑟的制作。
考古学的证据告诉我们,在我国,至少8000年前就已有了漆器,那是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出土的一张“漆弓”。到东周的战国时代,漆器真正迎来了一次大发展,这种繁荣又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楚国就对漆器有着极强的偏爱。
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诸种漆器告诉人们,从一日三餐的餐具,例如豆、鼎、罐,铲、勺、盘,到梳妆打扮的梳、奁,乃至大家家具如床、几、案,甚至夜壶,都可做成漆器。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904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