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随枣走廊:文化交汇之地

作者:刘周岩

2019-06-12·阅读时长7分钟

402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42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随州曾侯乙墓遗址周边。1978年,曾侯乙墓就在这里被意外发现,出土1.5万余件文物,震惊世界


摄影/张雷

山间的曾国

2019年6月,随州枣树林墓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又有了重大收获,数座曾侯及夫人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

枣树林曾侯墓的一组编钟刚刚从土层中被发现,还七扭八歪躺在坑底时,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就让工作人员赶快拿来喷壶,去掉关键位置上的泥土和锈迹,第一时间辨识铭文。铭文,也就是青铜器上刻的文字,被视作最可靠的历史记载,是揭示墓主人信息和历史事件的决定性证据,往往能带来突破性进展。

由于此次发掘尚在进行之中,铭文也仍在辨识,考古材料未经文物部门批准前尚不能对外披露。不过方勤介绍,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枣树林地区发现的是国君级的曾侯及夫人墓,且不止一位曾侯,使得曾国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想要研究《诗经》时代湖北的文化,曾国是一个绝佳的案例。从西周初年到战国中期,曾国共有约700年的历史,先是作为周王朝的诸侯国被“空降式”分封至南方,随后变为逐渐壮大的楚国的附庸,成为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天子与诸侯之间纠葛的缩影。

曾国又颇为神秘——这是一个未见于文献直接记载的国家。“对曾国这个诸侯国,其历史是通过考古发掘逐步揭示的,这在周代的诸侯国历史研究上是绝无仅有的。”方勤说。幸运的是,曾国的考古材料异常丰富,西周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晚期(含中期)至战国中期三个历史阶段,都有国君级大型墓葬发掘以及都城等重要遗迹的发现,这同样是异乎寻常的。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学界已经倾向于认为,曾国与《左传》中提到的“汉水之东随为大”的随国实际上是同一个,只不过有两个名字。

方勤介绍,曾国曾是周王朝分封在汉水的姬姓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担负着替周王朝守住“南土”的重要责任,这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被称作“随枣走廊”的地理单元成为曾国文化的背景。

一提起今日的湖北,星罗棋布的湖泊、宽阔的长江与碧波的汉江,是人们对这个“千湖之省”的第一印象。那么湖北与山的关系是怎样的?除了武当,似乎一下想不起湖北境内的大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执行主编单之蔷曾在文章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湖北其实是盆地”。按照单之蔷的观点,倘若把湖南、湖北一起看待,它们形成了一个和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一样尺度的大盆地,这一区域北边是桐柏山—大洪山,南有罗霄山,西边是大巴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东边是分列南北的大别山和幕阜山,留给湖北一个长江向东的出口。“这样四周都是大山环绕,中间有一大片平坦的洼地的地方,不是盆地是什么呢?”单之蔷写道。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904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诗意中国

寻访《诗经》的山、水、植物

846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