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首阳山的青铜时代

作者:刘畅

2019-06-12·阅读时长8分钟

361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18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雷首山的龙首悬在黄河滩旁,曾经龙首之下便是黄河


摄影/蔡小川

“首阳之巅”

今年天旱,黄河东岸的杏林长势缓慢。采摘季已过,树上仍星星点点挂着杏子。

我沿着中条山北麓一路向西,直抵黄河边的韩阳镇长旺村。平坦的省道横贯黄土山,只见村妇在道旁摆摊卖杏,始终未见《唐风·采苓》里“采苓采苓,首阳之巅”的首阳山。据宋人王应麟的《诗地理考》记载,“首阳”当在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又名雷首山、独头山。地图上看,当处晋地最西端。《采苓》用采摘首阳山上没有的野菜,比喻谗言。苓属子虚乌有,莫非山也成了虚构?村民告诉我,若寻此山,如今可依靠的“坐标”乃伯夷叔齐墓。

商朝遗老伯夷叔齐的故事众人皆知。二位是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君年老,欲立三子叔齐继承王位。等到父亲去世,叔齐以长幼之序,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不尊父命”为由,出逃孤竹国;叔齐仍不肯继位,也逃出国。二人在出逃路上相遇,相伴而行。他们听说西伯昌有德,决定去考察。快到西岐边境,听说西伯已逝,武王正兴兵伐商,二人迎着周兵而上。夷齐拦住周武王的马头、扣住他的马缰绳说:“父亲去世尚未安葬就出兵,可以称作孝吗?臣弑君,可以称作仁吗?”武王手下欲对夷齐动武,被姜太公制止,将二人扶到路旁。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集野菜过活,终于饿死于首阳山。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引得太史公悲叹。他在《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里写下二人在饿死前所做的《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司马迁以前,儒家已将其视为“抱节守志”的典范,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而在后世,二老成为“遵守臣道”的符号,元世祖忽必烈曾下诏追封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


当地人所指认的伯夷叔齐墓


首阳山在全国有多处,二老在哪里“就义”众说纷纭,所幸晋南仅有一座,而尤为有趣的是,不论埋葬地点确凿与否,此地围绕首阳山,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却是无可置疑。

传说的伯夷叔齐墓在长旺村外,省道路北的农地里。“长旺村”本名“常王村”,是常姓与王姓组成的村子,相传两姓中自古有守墓之人。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提及,雷首山有夷齐庙“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邱阜”。唐代围绕建古冢二贤祠,三进的祠堂中有碑亭,墓在祠堂西殿,两冢间立一石碑,大字草书“首阳山古贤人之墓”;东殿是道观与书院。及至清代,书画家姚元之依古籍记载寻踪,路途不远,蹊径荒僻,庙宇朴古,唯见一位面有菜色的消癯老道守庙。殿中伯夷叔齐的石像枯槁,而石碑数量可观,甚至有皮日休、黄庭坚所书的碑文。

二贤祠在抗日战争时期遭日军焚毁,只剩古冢,村民在古冢边筑窑洞,派人守护。古柏换作农家地里的杏林,一人多高的杏树成了四米余高的古冢坚实的护卫。窑洞也不知所踪,古冢南面是一段废弃的水渠。我心心念念的首阳山便在水渠以南的省道附近。“原先的首阳山并不高,更像一个土丘。”当地村民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学大寨的时候就给扒平了。”

失望之余却发现,古籍里首阳山的别名“雷首山”“独头山”,在村民口中仍有确切的位置,甚至尚有独头村,与长旺村由古道相连。走在古道上,首阳山的地理意义才浮现眼前。

文章作者

刘畅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498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诗意中国

寻访《诗经》的山、水、植物

846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