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古斯塔夫·玛丽亚·莱昂哈特:来自达维特·莫罗尼的致敬(上)

作者:爱乐

2019-06-06·阅读时长24分钟

91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10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达维特·莫罗尼 (Davitt Moroney)

吴诣卓/译

那些像我们一样在生命中受到古斯塔夫·莱昂哈特(1928.5.30-2012.1.16)影响的人,会在心里准备某一天他将离我们而去。在过去的几年中,他面对着一些严重疾病的挑战,这已不再是秘密。几年前在布鲁日的一次晚宴上我惊讶地发现,我正在和他谈论健康问题,我一直以为他会回避类似的话题。得知我最近刚出院后,他放下顾忌,在温暖而真诚地关切了一番之后,坦率的和我交流他的健康问题。他眼神略带沉重,诙谐苦笑地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挑战,我想比弹哥德堡更难吧!”他的典型特点:在严肃的外表之下古道热肠,言语轻松,开一些音乐上的意会的玩笑,一本正经地自嘲,源自于一种坚定的坦诚。

他面对着疾病的困扰以及不可避免的复发,这些都是精神上的挑战。他生命最后几年的意志力无疑由他的新教信仰所支撑,这也是一个人文主义意义上抉择的结果,对于决定必须面临这项挑战的人们的一个斯多葛派式(stoic)的回答:我们是否意识清醒地迈向生命的终点,精神与肉体共同消亡;抑或我们选择精神上的胜利,把不愉快的肉体上的经历看成一个做回自己的机会直至其消亡?这和他所欣赏的17世纪“虚空派”(vanitas)背后所隐藏的含蓄的疑问十分相似,音乐也有这种模糊含义:音乐是否仅仅作为一种伴酒助兴之用的无益的欢愉;它是否会邀请我们进入更高的精神世界?回望过去的60年,古斯塔夫·莱昂哈特在这个选项上的公开立场是十分清晰的,至死不渝。他优雅从容、悄声淡泊地告别了舞台,他最后的巴黎独奏会离他逝世仅五个星期,这是对他毕生音乐与生活的道德抉择的真实写照。

莱昂哈特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各种悼文开始神话他,同时把一个纷繁复杂的音乐家简化得浅显单调。由于记忆会变得不可靠,趋于理想化,他的影响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我撰写这篇回忆作为致敬,是因为我几乎没有读到一篇悼文其内容足够详实并涉及到我所认为的莱昂哈特最重要的一些特质。我在此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他的才能对个人所产生的变化性的影响,而不过多谈论他对于“早期音乐运动”的贡献(如其他悼文中所强调的)。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