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古艺术经文歌的瑰宝

作者:爱乐

2019-06-06·阅读时长9分钟

118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9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陈默 

从奥尔加农到经文歌

13世纪早期起源于法国的经文歌(motet,来自法语“mot”,即“文字”的意思),作为巴黎圣母院传统的一部分,与当时达到顶峰的复调音乐体裁奥尔加农(organum)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的复调音乐是音符对音符式的迪斯康特(discant)风格,而从利摩日的圣马夏尔修道院发展起来的奥尔加农是花唱式的,具有两个声部的形式。然而,圣母院乐派的作曲家使用了一种新颖的节奏结构,即所谓的“节奏模式”。这种模式将一个长音符分为三个短音符,并认为是“完全的”(对应宗教意义上的“圣三一”),直到十三世纪末,复调音乐的发展一直以此为重要特征并受到显著影响。之后,圣母院乐派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莱奥南(Leoninus,活跃于1160-1190年)和佩罗坦(Perotinus,活跃于1190-1230年)。

圣母院乐派的奥尔加农可以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声部,最下方的声部主要以礼拜仪式用的固定的圣咏旋律为基础,称为基础旋律声部(tenor,意思是“支撑”),上方声部(第二、第三和第四声部)基于基础旋律声部并根据节奏模式发展出花唱风格。在佩罗坦的三声部和四声部奥尔加农中,复杂度达到了最高水平。他还写了许多克劳苏拉(clausula,即“从句”的意思),它们的范围从短小片段直到相当长的段落,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到以前的音乐中,作为原作品的一些部分的替代物。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838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