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6-06·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1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刘昕
引子
没有人可以预知生死,也因此,并不是谁都能有幸,在亲朋的陪伴中离去。在戏剧里,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幅光景:将死之人在卧榻上苦等着一个身影,当那个身影终于到来时,最后的嘱托喃喃而出,弥留之间他满足地阖上了眼睛。
不过,现实毕竟不是戏剧,有多少行将就木的可怜人永远也等不到那样一个机会,永远也不能将最后的话语倾诉而出,只能抱憾故去。与他们相比,早逝的、甚至可能是“死于非命”的柴科夫斯基竟显得有些幸运——因为他在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里,为自己的朋友们奉上了这样一部作品:18首钢琴小品献给18段曾经的、或是当下的友谊。那些来不及诉说的、可能也再没有机会诉说的话语,机缘巧合般的留在了这部《作品十八首》里。
起
最初,柴科夫斯基对于《作品十八首》显然没有投入什么特殊的感情,创作的原因也无非是为了应付出版商的邀约,当然顺手还可以挣点外快,何乐而不为呢?对于自己的创作,柴科夫斯基独有一套逻辑,他认为有的创作“发自真心,无所拘束,下笔有因”;而另一些创作则“源自约稿,后者需要一个明确的剧本或者剧情,需要时间限制,还需要上百卢布的出价来完成”。无疑,在柴氏刚刚动笔时,这部《作品十八首》正属于后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过是“熟练的摊着‘音乐煎饼’”。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838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