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5-25·阅读时长4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747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33
逍遥音乐会
如同在葡萄酒领域一样,英国在古典音乐作曲家领域本土的人才数量有限,但颇为擅长制定诠释的方法与标准。某种程度上看,17世纪亨德尔的《水上音乐》首演正是19世纪末诞生的“逍遥音乐会”(Promenade Concert)的先驱。至今在传统的伦敦小剧院中仍有捧着一小杯葡萄酒边品酌边看戏的做法,大家习以为常、不以为忤,这也为“逍遥音乐会”这种半集市戏式的古典音乐演出方式在伦敦举办提供了迥异于其他城市的“群众基础”,其证据就是类似的音乐节很难在其他城市做到如此群体入戏却又“乐而不淫”。
除了可资骄傲的历史,逍遥音乐会也号称全球规模最盛大、也是最民主的音乐节日。但它的诞生初衷仍带着几分英国式势利味道:一是为挽救当时破败的伦敦皇家艾伯特厅,二是为了给仲夏、这个伦敦著名的娱乐空虚季节增添几分商机。19世纪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曾经在《英国风情》中描述过自己如何在伦敦承受“这个不合时令的季节的压力”:“如果你在大众习俗更为坦率的地方待过一段时间,你就会觉得伦敦不大提供真纯的消遣。”“举世闻名、众人景仰、称之为‘英国人的舒适’的那套精心制作的体制,其实是一件非常有限的、本质上属于个人的事情。”
伦敦人发明的“逍遥音乐会”,从本质上说和巴黎人发明的塞纳河边的海滩没什么不同。亨利·詹姆斯的隔代人、西班牙小说家桑塔耶那更能体察“世界即舞台”:“品位高雅的人感兴趣的主要是娇艳的花朵;开明人士前来观看的是壮观的场景。”逍遥音乐节自创办的那天起,就打出“作品宽泛,水准一流,面向大众”的旗号。通常上半场是“比较严肃”的作品,下半场是短小好听的、被创始人纽曼称之为“超级狂想曲”的作品,包括正流行的歌剧唱段。纽曼的思路显然兼顾到了“品位”与“高雅”。埃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是英国礼仪音乐的万能下联,对集会的调节气氛堪比慕尼黑啤酒节上的《为国王祝酒》。
(文/王星)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