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作者:读书

2019-05-23·阅读时长15分钟

139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949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朱靖江

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记述旅行见闻的游记可谓汗牛充栋。远者如《奥德赛》与《穆天子传》,中古时代如《大唐西域记》与《马可·波罗游记》,乃至晚近林林总总、难以尽述的旅行文学作品。游记多记叙旅途的奇闻逸事,描摹风光景致,抒发行者游思,将异域观感传达于读者,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亦甚为可观。十九世纪中叶以降,摄影术的发明进一步扩展了游记的内涵,为旅行叙事提供了“眼见为实”的视觉凭据。及至一八九五年,电影横空出世,建立起一种独立于语词表述的观看系统。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视觉模拟还原,电影超越了此前主要由语言文字分享旅行信息的传统模式,将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赋予了银幕前方的观看者。

如果说,人类学的民族志写作或多或少脱胎于游记文体,那么,人类学民族志电影的部分基因也源自兴起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的“旅行电影”—通过影像情境的建构,将一种景观与文化呈现给身处另一个时空的文化群体,而人类学本身的学术传统与研究方法,又使得民族志电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旅行观光影片,成为深度描写与阐释人类多元文化价值的学术影像文本。

十九世纪末期,电影诞生伊始,即担负着为观影者提供视觉奇观的使命。在一系列可供观赏的影片目录当中,带有异域风情色彩的旅行电影,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片种之一。法国与美国这两个联合开创人类电影世纪的国家,也最早让电影摄影机踏上了漫漫旅途。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510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