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序 | 群星闪耀的巴洛克时代

作者:江禹杉

2019-05-13·阅读时长6分钟

13220人看过
在16-18世纪的欧洲,音乐主要存在于教堂与宫廷中,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而在相对世俗的场合——宫廷中,最重要的键盘乐器就是本课的主角——“羽管键琴”。

序 | 群星闪耀的巴洛克时代

12.6MB
00:0009:10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江禹杉。

很高兴与大家聊一聊巴洛克音乐,羽管键琴的制造与起源传承,还有巴赫和他的乐器。

大师们最爱的乐器——羽管键琴

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自古至今就在人类文明生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但不同时代,各有其不同形式与用途。今日各类音乐形式都已经走入寻常大众的生活,而在16-18世纪的欧洲,音乐还主要存在于教堂与宫廷中,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

在教会的礼拜仪式中,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主教,以及新教的大部分教派的礼拜仪式都需要音乐参与绝大多数的流程。除了为人声而作的各类合唱作品之外,管风琴占主导地位。与大多数人们想象的不同,管风琴在单纯的赞美诗伴奏之外还有大量的演奏任务,自文艺复兴时期以降,直到古典主义前期,教会音乐的写作在几乎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无例外地奉献出了无数珍品。

而在相对世俗的场合——宫廷中,音乐同样不可或缺。但这里上演的是舞蹈、器乐作品以及歌剧等等体裁。这里,最重要的键盘乐器是我们这一期内容的主角——“羽管键琴”。“羽管键琴”家族有许多形态各异的成员。本质上来说,以拨片拨动琴弦发声的键盘乐器,都可以叫做“羽管键琴”——这其中包括小型的Spinett(施皮耐特琴),长方形的Virginal(维吉娜琴)等。

左:施皮耐特琴,右:维吉娜琴

在古代,弦拨的材质大多为鸟的羽毛,故而中文翻译作“羽管键琴”。台湾地区把它称作“大键琴”,以区别于我们所说的另一种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楔槌键琴”,又名“小键琴"。“楔槌键琴”与“羽管键琴”不同,它有一个金属片敲击琴弦发声。在这里必须要再次强调的是,无论“羽管键琴”还是“楔槌键琴”,都与现代钢琴并无直接联系,称之为“拨弦/击弦古钢琴”是非常不合适的,而且,十分容易与早期钢琴——即“槌子键琴”产生歧义。“槌子键琴”是真正的早期形态的钢琴,同样是击弦发声。

今日我们所说的羽管键琴一般特指大型的乐器,可以简单分为四类:弗兰芒式、法式、意大利式和德式。这四种形制各有特点又互相影响,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更深入地讨论。

由于键盘乐器的特性,羽管键琴可以同时表现多个声部,它的声音气势恢宏壮丽,我们几乎可以说这是表现力最为丰富全面的乐器。这是无数丰碑一样的大师们最喜爱的乐器——巴赫、斯卡拉蒂、亨德尔,库普兰、拉莫等等,他们为之创作了卷轶浩繁的传世之作。

群星闪耀的巴洛克时期

提到巴洛克音乐,乃至整个西方古典音乐,都绕不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而在他诞生的1685年,还有另两位同样著名而重要的音乐家也来到了尘世,即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 英籍德国作曲家)多米尼克·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意大利作曲家,羽管键琴演奏家)。这三位音乐家不仅诞生于同一年,相互之间也产生了联系。巴赫虽与后两者未曾谋面,但他作品中受到意大利风格的影响却显而易见,且不可谓不多。

左:亨德尔,右:斯卡拉蒂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同行一样,巴赫既是宫廷乐师,也是教会音乐家,在这两个领域都有空前绝后的成就,而当时音乐家们的这种“二重身份”,也使得他们自身的创作在世俗性与宗教性中互相影响与借鉴。 

两个明星(亨德尔与斯卡拉蒂)孰强孰弱,是人们茶余饭后惯常的谈资,“比赛”这种活动,对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有强烈的吸引力,虽然以当事人的角度来看,一争高下也许并没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样伟大的艺术也是难分轩轾的。

亨德尔在意大利与斯卡拉蒂相识时,后者为他非凡的艺术所震惊。相传在他们二人之间曾经有过一场友好而不分高下的“羽管键琴比赛”。

亨德尔对待作曲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可说较为随意,观察《键盘练习曲集》就不难发现。第一卷作品包括8首组曲,每一首的结构与长短都不尽相同,至第二卷开始,则零散地囊括了各种单独的舞曲、变奏曲以及组曲等,没有相对固定的篇幅与格式。也许是性格使然,他的作品更多地追求简明却辉煌壮丽的风格,这一点从他偏爱的体裁中也有表现。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可谓是诸多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中被今日的钢琴家演奏得最多的一位,他创作的500多首键盘奏鸣曲是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这些精致的小品充满了意大利式的炫技与乐观,最能代表巴洛克盛期如焰火般斑斓而壮丽的一面。

亨德尔与斯卡拉蒂的音乐有相近之处,从风格的划分上看,二者同属意大利风格,尽管亨德尔是一位生活在英国的德国人。他们的音乐都充满华丽的炫技性段落,重视如歌的线性旋律。但二人对于处理键盘乐器的技术问题的态度却有不同:斯卡拉蒂作为皇室成员的键盘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拓展不同的演奏与表现技巧;而亨德尔则更像一个熔炉,对于技巧问题这些“细枝末节”并不那么关注,以至很多篇章流于潦草或粗糙,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难以在乐器上实现他原本想要的效果——可以这么认为,他并不那么关心乐器本身的问题。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也并非是键盘作品,而是巴赫一生都未曾涉足的领域——歌剧。

路易·马尔尚

路易·马尔尚(Louis Marchand 1669-1732 法国作曲家)对于今天的大部分音乐家及爱好者来说恐怕较为陌生,但他生前的名声地位却远远超过巴赫,他供职于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巴黎宫廷,是当之无愧的超级明星。如今普通爱乐者知道他的名字,大多因为他与巴赫那场传奇性的比赛:二人相约在德累斯顿同台演奏,然而马尔尚最终却并未出现,比赛也变为巴赫个人的独奏表演。

由于今日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人们讽刺马尔尚因为胆怯而不战而逃。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当时的年代,恐怕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种行为:一个魏玛的宫廷乐师恐怕无论从各个方面都难以和来自巴黎的皇家管风琴师相提并论。很有可能在马尔尚看来,巴赫不过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乡下音乐家,后者(巴赫)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他(马尔尚)那样尊崇的社会地位,结合他出名的傲慢性格,不难理解他对这场所谓“比赛”的不屑。而对于年轻的巴赫来说,马尔尚也不是他想要炫耀自己高超琴艺的对象,相反,他也深受这位前辈大师的影响,并且在他私人的“音乐图书馆”中收藏有马尔尚作品的抄本,无疑他仔细研究学习过马尔尚的伟大艺术。 

马尔尚流传至今的作品不多,但依然是法国巴洛克学派中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相比后世最为人熟知的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法国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他的风格更接近17世纪的作曲家们,如当格勒贝尔。他的两首羽管键琴组曲(分别作于1699和1702年)是早期法国舞蹈组曲最完美的范例之一,高贵与伤感贯穿始终。

左:拉莫,右:库普兰

相比之下,巴赫略晚时期创作的键盘作品如《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尽管是他最早的组曲曲集作品(大约创作于1715年),但无论从篇幅或形式上都迈进了一大步。这些作品受到法国风格的强烈影响,但不同于早期法国学派惯常在组曲开头采用的“即兴风无小节线前奏曲”,巴赫在《英国组曲》的开篇所创作的前奏曲,则是篇幅宏大的“意大利大协奏曲”风格,在舞曲乐章中,除法国式的舞蹈韵律外,也显示出明显的意大利式的器乐风格。

在本章中,我们已经听到了一点点意大利风格,下一节中,我们将回到斯卡拉蒂的故乡——意大利,详细讨论这片土地上诞生的音乐与乐器的特点。

如您喜欢本课欢迎随手转发:

本课程主讲人为国内顶级羽管键琴演奏家,江禹杉。曾在弹奏过巴赫生前弹奏过的羽管键琴,并演奏过巴赫的全部键盘作品,对羽管键琴等古乐器有专业的研究。课程中附有大量由他实地考察拍摄的珍贵图片,以及配合课程讲解的演奏片段。欢迎跟随“巴赫专家”开启古典音乐的巴洛克精神之旅~


文章作者

江禹杉

发表文章10篇 获得31个推荐 粉丝127人

羽管键琴、管风琴演奏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巴赫的乐器

古典音乐的巴洛克精神之旅

9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