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音乐的情感“语法学”

作者:爱乐

2019-05-10·阅读时长3分钟

64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1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林颐

19世纪晚期,当印象派初露锋芒之际,人们嘲讽这些画作潦草无比,算不得完成品。接着,抽象派再度带来震惊,当人们学会欣赏几何形状的平衡与笔触技法之后,波洛克的自发无意识的颜料滴溅法,又冲击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边界不断破裂,不断重建。

查尔斯·罗森(1927-2012)在乐评集《意义的边界》里也简述了现代绘画的这段历程。他发现,现代音乐的风格与语言中,“某些原本可以识别之物——某些我们曾经认为对音乐至关重要的东西——消失了”。音乐经历着与绘画类似的过程。

罗森回忆起音乐的启蒙。他当时最喜爱的作曲家是瓦格纳与贝多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都是门槛很低又很高的艺术形式,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能感知瓦格纳与贝多芬的激昂与澎湃,但我们也很难确认每个音符、每段旋律真正的意义所在。尤其对于器乐音乐。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精神需求。音乐轻易挑动我们的情感,可是,很难分辨我们听到某种音乐时所体验到的情绪是由音乐本身带来的还是由听音乐时的个人情绪状态带来的,这好比我在秋凉时分聆听了舒伯特的小夜曲,带着点惆怅的体验就萦绕于心,并留存在了记忆里,深埋在潜意识深处,在以后听到这段音乐之时,就会浮现并且强化这种情绪的反应。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1838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