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5-08·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8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葛天勤
在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一书的开篇,剑桥国王学院礼拜堂在每年圣诞夜举行的“九篇读经和圣诞颂歌庆典”(A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and Carols)就作为被“发明”的传统的第一个例子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项往往被一般人认为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英国传统实际上到2018年才刚满一个世纪。而在它背后的英国合唱传统的建立实际上也只有150余年的时间。至于这一传统所展现的英式演唱风格,距离其真正的形成也仅半个多世纪。蒂莫西·戴(Timothy Day)的《我在那一夜看见了永恒:剑桥国王学院和一种英式演唱风格》(I Saw Eternity the Other Night: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and an English Singing Style, Allen Lane, 2018)一书就为读者们揭示了看上去渊远流长的英国合唱传统是如何建立的,而这种合唱传统的代表——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的演唱风格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这是怎样的一种演唱风格呢?作者向我们指示了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1959年录制的伯德的《圣体颂》(Ave Verum Corpus)录音:“声音融合得天衣无缝,声部之间的配合训练有素:(辅音)t和d都完美无缺地一致发出。声音自然、不用强力,即使在强音上唱得也一点儿没有压迫感,或者说不含戏剧性,抑或至少说没有情感的过度爆发。表现力是深刻的、但是被克制住了。演唱速度几乎总是不变的。没有颤音,音准无可挑剔。声音闪耀着仿佛来自于天堂的银光。”
19世纪中叶,一位美国人在英国聆听了几场大教堂的合唱之后,震惊于英国合唱水平的低下:合唱团男童的声音十分粗糙刺耳;成年团员往往年龄偏大,声音衰退严重。然而,过了半个世纪,另一位美国的管风琴师在英国进行了同样的教堂音乐之旅后,却惊叹道:牛津莫德林学院合唱团、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合唱团和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代表了人类合唱所能到达的最佳典范,是全世界都应该效仿的对象。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838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