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少即是多”——纪念包豪斯学院诞辰100周年

作者:爱乐

2019-05-08·阅读时长12分钟

98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49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慕谐 

布伦希尔德从一个围绕自身中心旋转的立方体上苏醒过来,这个不断旋转的立方体最后生成了一个阶梯。而这一精巧的设计会让观众立刻联想到施雷默(Oskar Schlemmer)著名的作品——《包豪斯阶梯》。身着黑衣,以机械方式行动的布伦希尔德在巨大的白色背景前演唱,这一构思是在向俄罗斯抽象画家马列维奇(Kasimir Malewitsch)的名作《白底上的黑方块》致敬。2014/2015乐季德绍歌剧院上演了《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一新制作引入了各种现代技术和元素,不过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四联剧中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2012年5月在德绍歌剧院已经进行了首演),因为这个制作几乎浓缩了整部包豪斯的发展史。该剧的导演、时任德绍歌剧院总监布克(André Bücker)不仅在图像、色彩和造型的语汇上接续了施雷默、马列维奇和梅耶霍尔德(Wsewolod Meyerhold)的传统;在舞台视觉艺术上,他向瑞士传奇导演阿皮亚(Adolphe Appia)致敬;在布景结构上,观众能看到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克利、康定斯基直至施雷默的设计元素;同时,他在制作中运用了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的“光-空间-调制器”;布克也遵循了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所提出的“总体剧场”的理念;最后,导演也继承了包豪斯学派对人类实在的认识,即几何学是理解人类内在真理的基础,人的内在深度不在于对人内心活动的挖掘,而只是通过人的外在机械性的运动来表现。所以,在这个制作中,导演在人物的化妆上也多用各类几何图形,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也更多的是看似笨拙的机械性运动。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1838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