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9-04-16·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58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3月份以来,市场化改革信号频发:新能源车的高额补贴削减了一大半;另一个具代表性的是大中城市的自由落户政策。此前,各地虽频发抢人大战,但基于环境承载力的考虑,政策上仍然是倾斜于发展小城镇,寄望以小城镇户口截留涌入大都市的人口,如今政策口径出现了实质性转变。
多年的实践,小城镇的部署实际效果不彰。首都经贸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2007~2016年,全国694个城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11.5%。这其中就包括有东北门户之称的锦州,那里城区人口从2010年的94.17万人降到2016年的83.9万人。类似的城市在东北地区比比皆是,如丹东、铁岭、本溪等等。东北人口总体呈现净流出状态,鞍山和铁岭等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这似乎无需用城市竞争力来解释,而是人口区域间迁徙的问题。但在中国经济最为蓬勃发展的长江经济带,问题同样突出,这就不由让人思索了。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发现,长江经济带地区,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52座出现收缩,约占城市总量的47.27%;84个市辖区出现收缩,约占市辖区总量的26.42%;393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约占市辖县总量的51.98%。如果说长江流域从西部高原一路伸展到沿海,内陆人口向沿海迁移是大趋势,可江苏连云港、太仓等中小城市的人口也是不升反降的。
人力资源是所有生产要素之首,而资源的自由配置是市场经济的精髓。人类社会从农业主导到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进程也说明了,人类越来越不再依附于土地,无需按自然资源的多寡而居住,而是倾斜于按人力资源的属性去配置,这其中最重要的驱动力便是集聚效益。美国从1940年到2010年的70年里,大都市人口的数量从50.9%增加到了83.7%。日本在过去的70年里,已经有一半左右的人生活在三个大的都市圈里,在2015年日本的前四大城市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了51.5%。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297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