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小说Cake and Ale的译名

毛姆小说Cake and Ale的译名

作者:读书

2019-04-12·阅读时长9分钟

127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4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李小龙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的作品版权于二○一六年到期,当年出版界便掀起了一轮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的毛姆热。在这个热潮中,毛姆的Cakes and Ale一书也多被收入。然而,此书的译名却让译者与出版者十分为难。

清末最早翻译西方小说从《格列佛游记》和《夜与晨》始。当然,这两部作品已经被分别改名为《谈瀛小录》和《昕夕闲谈》了。之所以要改名,正是由于一直处于中国叙事传统中的读者对典型的西方小说书名会有一种文体不适,为了消除这种不适,译者尽量把原名改造为中国传统的小说命名。

不过,之后一百余年中,中国读者已经从不适应西方小说书名到逐步接受,只是,这种接受又会产生一个新的固有印象,这一印象也恰恰可以最早译入的这两部作品命名为代表:一是如《格列佛游记》一样以主人公姓名为书名者,如《欧也妮·葛朗台》《安娜·卡列尼娜》之类,这也是早期西方小说命名的通则,当然,这也包括一部分类似于人名的专有名词,如《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之类;还有一种是如《夜与晨》这样的寓意性书名,如《名利场》《红与黑》之类,这也是二十世纪以后至今西方小说最常用的命名方式,如《魔山》《百年孤独》之类。就算毛姆自己的作品,像《刀锋》《人性的枷锁》也都是属于寓意类的书名。不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所谓寓意性书名,自然要求了解书名与作品之间的隐喻关系方可,“Cakes and Ale”这一书名的难以移译正在于其意旨的难以捉摸—或者也可以说,不同的译名正体现出译者对这部书意旨的不同认定。

一九八三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珏译本,译名为《啼笑皆非》。译者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的书名原有各种译法,有的资料中译作‘大吃大喝’,有的则译作‘狂欢’或‘寻欢作乐’。原书的书名为‘Cakes and Ale’,意思是‘吃吃喝喝’或‘吃喝玩乐’。如果直译,当然就不外乎这些译法了。在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一剧中,也曾用过这一习惯语,他指的是‘瞎胡闹’的意思。小说本身也确实没有写什么吃吃喝喝的事,也不曾写多少沉溺酒色之乐,而是通过揭露英国文坛的一些可笑的人和事,揭示出英国社会的一些严肃的问题,所以改为现在的这个书名,似乎更加贴切。”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三场中的原话是:“Dost thou think,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梁实秋译为:“你以为,因为你是规矩的,便不许别人饮酒作乐吗?”朱生豪译为:“你以为你自己道德高尚,人家便不能喝酒取乐了吗?”意思都比较明确。这里的“cakes and ale”若直译就是“蛋糕和啤酒”,当然这是英语中的习语,《英汉大词典》中录此词条,指“欢乐,物质享受:Life is not all cakes and ale.人生并不就是吃喝玩乐”。仅从翻译原则来看,此译将其改名为“啼笑皆非”是很不妥当的,更何况这只是译者自己认为“更加贴切”的书名。这种大胆的做法不禁使人想起钱锺书对林纾译本的趣评:“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个人的写作标准和企图,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信有点铁成金、以石攻玉或移橘为枳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68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