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菁菁
2019-03-20·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55个字,产生26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三联生活周刊:我们观察到,现在在社交媒体、自媒体、公众号上,人们关于“丧偶式育儿”的讨论很多,近些年,一些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在试图讨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作为一线教育者,你对这个问题的观察是怎样的?
芦咏莉:根据我的观察,一般来讲,在教育水平比较高、经济收入处于中等和中等偏上社会阶层的家庭里,无论父亲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会有较明显的投入和关注,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比自己更优秀。
但是我们会看到“两头”存在的问题:一头是社会经济地位偏低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和基本的教育、医疗保障,父亲需要在外打拼。他们从事的往往是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本身的精力损耗比较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养育。同时,这些父亲自身的教育水平不是很高,参与孩子养育的意识也可能并不强。
另一头是社会阶层非常高的家庭。这些家庭的父亲在各种企事业单位担纲特别重要的岗位。一方面,责任太大,工作太忙,他们可能完全顾不得孩子的日常养育;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他们能够给家里提供比较好的条件,孩子教育的日程安排会比较满,孩子的心愿也都能达成,他们对孩子养育实际上是隐形参与。隐形参与,对于低幼以及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也是一种缺失。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父亲即使主观上关心孩子的养育问题,也知道自己的参与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们很可能存在这样的困惑:作为父亲,到底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他们的主观意愿和客观行动产生了分离,依然没有能够在孩子的日常养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芦咏莉:这个现象我认为是存在的。“代际遗传”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这些父亲在他作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他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他的父亲在他的成长中通常就表现为缺失。那么,他没有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无法习得更多的经验,建立一个自觉的父职行为系统。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176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