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刘震云:幽默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9)

作者:朱伟

2019-03-20·阅读时长5分钟

250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27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刘震云

我是躺在火车卧铺的上铺,在昏暗的灯光下,用三小时读完的《我不是潘金莲》。这大约是最适合阅读,最好读的小说了。那是2014年的春天,三联书店组织去邹韬奋的故乡,筹备纪念馆。那正是每个百姓都经过启蒙,懂得了维权,“维稳”压力使各级政府捉襟见肘、焦头烂额之时。刘震云抓住了这个社会敏感点,将这种哭笑不得推向了极致。

这部小说的结构太有意思了:主体是两个“序言”,“那一年”与“二十年后”,是实际的正文。被标为正文的“玩呢”,其实只有三千字,是个戏谑、反讽的尾声。两个序言,第一个写乡村妇女李雪莲的诉讼如何步步升级,芝麻怎样变成“西瓜”,蚂蚁怎样变成“大象”的。那年李雪莲29岁,刘震云将她诉讼的缘由绕了个圈子:她要跟丈夫秦玉河离婚,手里却已经拿着离婚证。她本是为了与秦玉河生二胎而假离婚,假离婚的目的是为了保秦玉河。却没想到,等她把孩子生下来,秦玉河却钻了这空子,与开发廊的小米结了婚,假离婚成了真离婚。李雪莲诉讼由此带来的麻烦是,她希望法院判他们当年是假离婚,却没有证据,还涉及到计划生育政策。法院要靠证据定案,当年办离婚手续的民政助理的证词一清二楚,李雪莲便成了一面之词,所以,一审,轻易就败诉了。


《我不是潘金莲》,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这部小说的好看在于,层层发展都是戏剧化,却又都在情理中,表现出极端的典型性。李雪莲是个执拗的妇女,不懂法律常识。她败诉了,却认为是审判员王公道办案不公正,就找到庭长董宪法,告王公道判错了案子。董宪法没把这当回事,她就找到法院院长荀正义,诉状又加上了董宪法“贪赃枉法”。荀正义认定她是“刁民”,让她滚,她又拦了县长史为民的车,案子成了四桩。史为民不解决,她就到市政府门前静坐了。如此层层升级,她的离婚案就涉及了各级官员,从法院院长、县长到市长。这第一个序言的高潮是,她到了北京,通过在酒店里给人大代表做饭的中学同学赵大头,阴差阳错,竟混上了人大代表的车,随人大代表混到了人民大会堂门口,掏出诉状,被按倒在地,又恰好遇上好心的“领导人”的秘书。“领导人”参加这个省的讨论会,就以此事件,借题发挥,批评各级干部不问人民群众疾苦,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准则,将百姓“逼上梁山”。李雪莲因此就有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小白菜”的称呼,身份彻底逆转过来——省委书记揣摩“领导人”的意图后,将李雪莲所告涉及的各级不作为干部全部撤职。最后,连他自己都因此终止了政治生命。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成为父亲

爸爸们的问题与困惑

909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