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2019-03-20·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47个字,产生3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如今盛行励志文,很多这类鸡汤书都在教读者如何追求幸福,追到后又如何保持幸福。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冯·希佩尔(William Von Hippel)认为这些书大都不靠谱,因为幸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这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他在201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社会跃进》(The Social Leap)的书,详细解释了进化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幸福感。
希佩尔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两个和幸福有关的问题:第一,一个人的收入和他的幸福感有关系吗?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大石茂弘(Shigehiro Oishi)博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让他们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然后跟踪他们的后续发展,看看最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挣得最多。
跟踪了15年后,大石茂弘博士得到了两个有意思的结果:第一,当年自我感觉幸福的人平均下来要比不幸福的人挣得多;第二,挣得最多的是当年自我感觉比较幸福的那批人。相比之下,当年感觉最幸福的那批人挣得反而和当年感觉不幸福的那批人差不多。
第一个结果很好理解,毕竟自我感觉幸福的人往往更有活力,起点也很可能比不幸福的人高一些。第二个结果看似有些费解,大石茂弘博士给出的理由是:一个人如果自我感觉太幸福了,往往就没有继续拼搏的动力了。
希佩尔教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他的幸福感有关系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希佩尔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招募了一群志愿者,让他们看一堆不同主题的照片,然后测试他们对于这些照片的记忆能力,结果发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记住那些美好的照片(比如萌宠图),更善于忘记那些带有负面情绪的照片(比如飞机失事)。相比之下,年轻人则对这两类照片的记忆力一样的好。
发表文章535篇 获得18个推荐 粉丝420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