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壹 | 昆曲是什么?

作者:沈小燕

2019-03-07·阅读时长4分钟

15912人看过

壹 | 昆曲是什么?

10.3MB
00:0011:15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沈小燕。

我从小就跟随我们上海昆曲研习社著名的曲家陈宏亮先生、柳萱图先生,还有我们昆山的三代堂名(注:堂名是一种唱戏奏乐的艺班,专为婚庆、寿庆场面烘托喜庆气氛。昆山堂名乐班曾在民国时期享誉江南)永和堂的传人高慰伯先生(笛师),后来又跟随我们苏州昆剧传习所的继字辈的一位著名的闺门旦传人柳继雁先生进行学习。我都是跟从这些老先生们学昆曲的,至今已经几十年了。

主讲人沈小燕老师演出剧照

我是一直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另外我所面对的那些学生都是大学生,而且都是零基础的那群学生。做了这么多的昆曲普及工作之后,看到目前我们社会上对昆曲也是越来越重视,这次三联中读请我来,我尤其觉得高兴。我们就来谈一谈什么是昆曲,昆曲的历史,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昆曲,我们要去怎么懂得看戏。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主讲人沈小燕老师在讲座现场

首先说到昆曲,我总是要去介绍一下我们昆曲的历史。虽然大家都知道昆曲是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历史到底有多久呢?什么时候开始昆曲这件事情被认可了,或者说这个叫昆腔的声腔被完全地确立下来了?那么我们要说到一个人。这个人叫魏良辅。

魏良辅塑像,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

距今四百多年前,明朝的嘉靖年间,在江苏昆山这个地方,在由民间的音乐家魏良辅先生为首的一群民间音乐家们共同的刻苦努力下,融合了当时社会上其他声腔的优点,南北曲的优点,最后创立了一种新颖的、细腻的、委婉的、更为动听的声腔。

这种声腔当年是叫什么呢?文人们给它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水磨调”。由于它发源在江苏昆山,所以又叫昆腔。现在大家统称为昆曲。

说到昆腔,它不是凭空出现的,不是说在嘉靖年间突然就出现了这么一种声腔。这就涉及昆腔的渊源,到底怎么会出现昆腔的?这就要说到我们中国有文乐一体的这么一个文学传统。

首先,我们中国的读音,它是有四声的,在我们普通话里面也是有体现的。怎么表达呢?比如说ā-á-ǎ-à。四声本身就我们中国的语言本身就是带有音乐性。

其次,我们中国的文学,很多都是韵文。 韵文是什么?是合辙押韵写成的。诗歌为什么要有韵文呢?就是为了增加它的朗诵起来的旋律美、音乐美。你把文字朗诵出来,它已经就带有音乐性了。

所以比如清朝的时候,他进私塾去念书,背诵“四书五经“都是吟诵的,就像在那边唱歌一样,所以我们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这个声音还挺好听的。我就吟诵两句李煜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注:此处吟诵声借鉴张卫东先生传承的官韵诵念法)

大家一听,这就是非常简单的歌曲,为什么?它基本上是一字一音的,然后把它延长,就吟诵出来了。

昆曲电影《游园惊梦》,梅兰芳饰演杜丽娘,俞振飞饰演柳梦梅,言慧珠饰演春香

当文学从唐诗宋词发展到元曲的时候,其实我们中国文字的美,意境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但是它的音乐性还是不够,古人觉得音乐还是过于简单。在这个情况之下,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音乐家——魏良辅先生,他对这一套谱曲规则进行了改造:唐诗宋词元曲我要让它唱起来,我怎么在旋律方面唱得更美更动听?我要让它不仅是文字方面美到登峰造极,音乐也是要美到登峰造极。因此魏良辅对它的音乐性进行了改造革新,创立了旋律优美、节奏非常复杂、吐字韵腔极为细腻的、唱法唱腔也极为讲究的昆腔。

刚才我有唱过这个非常简单的一个吟诵,我们现在来唱一唱昆曲。大家来感受一下我们昆曲的美。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我刚才演唱的这个段子是《牡丹亭》里面的《寻梦·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我们都知道这个《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先生所写的。汤显祖先生写这个《牡丹亭》,不是为昆腔写的。他写好《牡丹亭》之后是用什么声腔去唱它?目前是没有定论的,有的说是海盐腔,有的说可能是他们那时的家乡小调,这都是有可能的。

《游园惊梦》工尺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馆藏,国家大剧院供图

你们刚才听到的这个段子,它的形成实际上我们要感谢在清朝时的一个音乐家、学者钮匪石(此处为主讲人口误,应为钮少雅[(1564—?)]《格正还魂记词调》里将《牡丹亭》改为昆曲的格律,然后由叶堂《纳书楹牡丹亭全谱》[成于1792年]修正曲谱。钮匪石[1760—1827年]为清代著名作曲家叶堂的第一弟子,与钮少雅不是一人。叶堂和钮匪石二人讲在本音频课第五节中提及)先生,他做了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这个《牡丹亭》曲词太美了,所以他要把它用昆曲来唱一唱,所以把《牡丹亭》重新用昆曲的谱曲规则套了一遍,当然他也是吸收了以前的曲谱的各种优点。最后就在钮匪石先生(此处口误,应是由钮少雅及叶堂改《牡丹亭》为昆曲的格律以来)的手里,才形成了大家现在所听到的这么优美的一个旋律。几百年前的音乐现在听起来还是非常的美妙。

现在我们感受了一下词是如何变为简单的歌曲,再变为非常细腻委婉的音乐。所以我们昆曲就是从古诗词的吟诵这一脉发展而来的。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沈小燕

发表文章10篇 获得86个推荐 粉丝203人

青年昆曲文化学者,上海同济大学昆曲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赏心乐事听昆曲

零基础昆曲入门指南

29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