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阿尔班·贝尔格

作者:爱乐

2019-02-14·阅读时长7分钟

56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2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马尔科姆·海斯/侯珅 编译)

音乐创作真的需要老师教吗?有关阿诺尔德·勋伯格的天才学生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年)的故事就从某些方面证明,音乐创作是能够由老师教授的。阿尔班·贝尔格于1885年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殷实家庭,家长们早就鼓励他从事一个受尊敬的中产阶级职业。但年轻的阿尔班却另有打算,他沉浸在维也纳美术与音乐界迅速发展起来的比较激进的圈子里。他也创作了几首声乐与钢琴的歌曲,但毫无个性可言,他充其量只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年轻作曲家。1904年,手头紧张的勋伯格刊登广告,想在当地学校担任兼职作曲教员,他对贝尔格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印象很深刻,遂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


1902年,勋伯格的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在维也纳上演,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带有反犹情绪),但这也使勋伯格成为后瓦格纳时代的天才作曲家。勋伯格为他的学生制定了严厉的标准,极力主张他们像他已经做过的那样,通过对伟大作曲家作品的研究,从音乐和技法意义上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依此发展他们自己的创作个性。勋伯格生性刚烈而好斗,他要求学生绝对忠诚并支持自己的事业。从一开始,他就把贝尔格视为一个超自愿的助手,而他的学生也因为在15岁时就失去自己的父亲而对老师回报以虔诚的信赖。在他们的早期合作中,贝尔格谦卑的奉献也引发出勋伯格的几番热情回应。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