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要说《诗人之恋》完美的话……

作者:爱乐

2019-02-14·阅读时长9分钟

38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1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可驹)


连篇歌曲(即“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能够去探索这个体裁的理想境界,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文本的选择;其次,作曲家对待诗歌的方法——他如何将每一首诗谱成乐曲;第三,他如何用音乐来塑造这些歌曲的整体性。看起来,每一套杰出的连篇歌曲都必然要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成功,但舒曼的作品还是很不一样,尤其是《诗人之恋》特别不一样。贝多芬、舒伯特、马勒这三位作曲家所写的连篇歌曲,可说是展现出他们艺术生命中“重要的一面”。哪怕是《冬之旅》,这几乎成为连篇歌曲代名词的作品,展现的也仅仅是舒伯特的“一面”而已。但《诗人之恋》所揭示的是作曲家“最好的一面”,甚至还不止如此,仿佛舒曼所有的优点都在此集中表现出来。或许也不是全部,可像这样最高密度地集中一位作曲家的优点,同时完全回避其缺陷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十分罕见。

文本的选择,并非单纯意味着作曲家文学修养高。《诗人之恋》的原诗是海涅的作品,论文学成就,比《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那些不怎么入流的文本高出不知凡几。但舒伯特选择那样的诗歌来谱曲,其实是出于非常特别的情感表达的需要——作曲家几乎是热衷于刻画爱情给人带来的痛苦与幻灭,甚至在某些时候,这些东西会反过来遮蔽爱情本身。磨工少年长篇大论的内心刻画,让我们看到他不适合做情人,更不适合婚姻。主人公在苦恋中,而幻灭是必然的。到写作《冬之旅》时,爱情退化为前提,幻灭则发展为全部。我们不必怀疑舒伯特的文学品位,只是在这里,他需要一些文字为依托来表达那些东西。甚至你可以说,自身不大有力量的文字,还更方便作曲家“恣肆地”驾驭、操控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舒曼所做的却完全不同,他要写的是美好的爱情。哪怕结果不好,主人公也会充分体验一切的馨香与痛苦,然后铭记于心,而非在狂恋之后自我毁灭。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