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北大爱乐故事(五)

作者:刘雪枫

2019-02-14·阅读时长3分钟

35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0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刘雪枫)


《北大爱乐故事》已经刊出四期了,在一片鼓励声中,我反倒失去了方寸,几乎无法按时间顺序来梳理曾经是那么记忆犹新的历历往事。随着这一期截稿日期在即,我开始回忆自己在北大听过的印象最深的一场音乐会,这个思路一旦得到确认,一个我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录音的音乐作品便如梦魇一般在我的脑海中跳了出来。为什么说它是“梦魇”?因为它竟然是我一生中只听过一次却牢牢印在脑海的一首极其“生僻”的作品,它是捷克作曲家雅罗米尔·魏因伯格的一首杰作,不过我们知道这位作曲家更多的是歌剧《风笛手施旺达》里的两首管弦乐选段。时间过去三十五年了,我仍然在苦苦寻找我在北大办公楼礼堂第一次听到的由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齐佩尔指挥北京青年交响乐团演奏的交响变奏曲《栗树下》。这是极其诡异的事情!我不仅找到了这位魏因伯格的几乎全部作品录音,还顺带把另一位米科斯拉夫·维恩伯格的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曲及室内乐作品都一网打尽了,但是唯独这首《栗树下》,上天入地难寻,即使在捷克的许多唱片店,即使在曲目“严重泛滥”的NAXOS音乐图书馆的索引里,也是踪迹全无。

如此说来,1982年的秋天,我在北大听到这样一部堪称“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亲身感受到中国有史以来状态最佳的乐团表演,实乃三生有幸,不知当时到场的北大师生至今还有多少人记得这场必定予人深刻印象的音乐盛宴呢?伟大的指挥家及人道主义者赫伯特·齐佩尔不仅音乐功力精湛,更是一位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慈善老人,他将刚刚成立的北京青年交响乐团训练成一流水准,为那个年代的北京音乐生活留下最闪亮的记忆。音乐会共上演两场,第二场我没有买票,下半场专门去再听一遍《栗树下》,我记得当时还发了一张印刷很简陋的“节目单”,上面非常珍贵地录下这首变奏曲七个变奏的标题,为了写这篇《北大爱乐故事》,我又上网找到了这八个小标题,其中有四五个还有记忆。

文章作者

刘雪枫

发表文章24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753人

古典音乐理论学者,音乐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