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军
2019-01-28·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5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2019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两份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报告,即1月15日由美国国防部情报局(DIA)发布的非机密版《中国军事力量》报告和1月17日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在此期间我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事后我发现,如果把一份“早来”的报告和一份“迟来”的报告放在一起看,也许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先说DIA发布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为什么是“早来”的。1981年9月,在里根上任美国第40届总统的9个月时,DIA首次发布了非机密版的《苏联军事力量》报告。DIA发布的这份长达100页以单价6.5美元公开出售的报告,在序言中有这样的描述: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我们目睹了苏联军事力量的持续增长,其速度毫无在今后减缓的迹象。同时在报告的最后一节“挑战”中预测说,80年代苏联的军力“无论从绝对角度还是从相对角度来说都比70年代开始时有了长足的增加”。再看1月15日DIA首次发布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对中国军事力量也不乏类似的描述。我之所以说它是“早来”的报告,是因为无论从核武库、军费开支还是从全球扩张态势上看,2019年的中国与1981年时的苏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推迟了一年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从发布时间上看,“迟来”比较好解释。但是从内容上看,“迟来”的意义在于与2010年奥巴马政府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中对中国的描述上的差异。比如在2010年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中,小标题为“中国”的一节是放在了报告“加强国际合作”的一章中,开篇的第一句话是:让中国参与讨论美国导弹防御计划也是我们国际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刚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中,小标题为“中国”的一节是在“当前和将出现对国土的威胁”一章中,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中国寻求在印-太地区取代美国,并重新调整该地区的秩序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如果将这两份《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所谓“迟来”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将近年来美国渲染的“中国导弹威胁论”集成并赋予了更高的战略意图。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