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杨明洁:“舍器之形,取物之道”

作者:徐菁菁

2018-12-27·阅读时长15分钟

3668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629个字,产生1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作为当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之一,杨明洁一直在追问: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在设计中何以体现?(刘峰 摄)


虚山水

2018年,工业设计师杨明洁拿到了自己的第五个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和他以往的获奖作品——施耐德监控设备、公交候车亭系统、瑞典绝对伏特加双瓶包装大为不同,这次获奖的是一座博物馆和它的庭院。

两年前,杨明洁开始琢磨建立自己的第二座博物馆。几年来,他在世界各地收藏和发掘手工造物的产品、材料。他想找一个地方把这些东西陈列出来,探索和展示从过去、现代到未来,不同国家和地区手工造物的方法技术与美学不断进化的历程。

杨明洁把眼光锁定在苏州。苏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手工艺之都。在他的想象里,一座园林空间用于展示传统手工造物再合适不过了。但杨明洁并不想造一座传统的苏州园林,复制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他去日本探访了京都多座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庭院,也不愿照搬——“枯山水很美,但它是根植于日本文化里的,中国和日本终究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杨明洁决定对一所护城河畔的苏州园林进行改造,在保留古井青苔、粉墙黛瓦的同时赋予它当代美学的气息。

最初,他邀请一位德国的注册建筑师朋友来设计。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方案拿出来不错,但似乎还没达到他想要的,全部推翻,杨明洁决定亲自操刀。他观察古典苏州园林的布局,着迷于假山和花窗虚空的观感,以及移步借景的营造逻辑。它们的障和透使景观充满变化与韵律。什么样的设计既有当代美感又能体现这种“虚空”的审美旨趣?杨明洁突然想起自己曾经设计开发的一套“Y型支架系统”。细胞化的Y型支架单元体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制成任意大小,它们被随意拼接、自由组合,可以成为小凳、茶几、沙发、灯具、置物架,或者干脆蔓延形成一面墙体,甚至构成整个屋子。


“Y 型支架”这种新材料和新工艺制造的景观在苏州园林的老房子里激发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杨明洁用ABS塑料制作了数十万个Y型支架,替代了整座庭院的山石和花窗。白色Y型支架相互组合,营造了交错叠嶂的假山石。黑色Y型支架由密到疏的渐变穿插,增强了虚拟假山石的立体感。最终呈现的效果令他自己也感到意外。这种新材料和新工艺制造的景观丝毫没有在苏州园林的老房子里产生违和感,反而激发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他把这称作“虚山水”。

这一年来,杨明洁回过头去反复追问自己:“虚山水”灵感的源头到底在哪儿?他最终回溯到了童年的美学启蒙记忆。杨明洁是杭州人,从小对江南梅雨季的牛毛细雨情有独钟。“我一直很喜欢下雨,尤其是在故乡杭州,江南一带春末夏初时分的梅雨季,我会撑上一把伞在西湖边观雨。细密的雨丝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层层雨幕,我眼前的现实世界由近及远,渐渐模糊。此时不但视觉被雨幕所虚化,听觉也单纯化,只有雨丝如水的绵绵之声,所有嘈杂之声均由远及近地消失了。而嗅觉也仿佛只剩下水土花草的清香!所有的感官被‘雨’这样的介质剥夺、限制到一个纯净、美好的世界中。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如此描述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所有一切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单纯的美。我们中国画里讲究留白,雨天西湖就体现着这样的意境。这是我们中国审美里很重要的特征。”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32个推荐 粉丝176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年度生活方式

2018年:消费人格

1136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