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国风

作者:杨璐

2018-12-27·阅读时长4分钟

299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73个字,产生9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人们脱离性别、教育程度、收入等客观因素,完全因为兴趣、爱好、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主观因素聚成新团体,他们状态分散又个性化,难以拎出逻辑链条来按序排列。但如果要从这些复杂的群体中找出能够打动他们的共性,一定在情感和心理因素的方向上。去年和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风”。

今年2月份,“中国李宁”亮相纽约时装周,走秀图引起了时尚博主和年轻人的热烈转发。李宁公司在前几年陷入亏损时常被财经新闻报道,在人们眼中它是一个品牌老化的典型案例,可“中国李宁”犹如突破次元壁一般,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到6月份巴黎时装周之前,李宁的股价已经创下历史新高,比2018年初涨了50%。研究网络舆论和消费者心理的张锐说:“从‘中国李宁’刷屏开始,验证了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是这一代年轻人普遍感兴趣的主题,后来看,整个一年很多成功的营销和传播案例都跟中国文化相关。”

消费跟民族情感有历史渊源,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现代和当代中国消费主义研究专家葛凯甚至认为,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在中国兴起时就是交织在一起的。当时,中国因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了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商品的权力。1900到1937年,中国淹没在进口商品的汪洋大海中,作为替代方案,从政府官员、商人到学生纷纷卷入了国货运动。上世纪头10年出版过杂志《国货月报》,30年代有国货年,定期还举办国货博览会、展览会等。“国货”是相对于“洋货”的标签,葛凯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也是通过国货深入人心的。它不但界定了近代中国,并且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

文章作者

杨璐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37个推荐 粉丝2890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年度生活方式

2018年:消费人格

1136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