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2018-12-21·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26个字,产生1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不被理解的产后抑郁
直到孩子出生的4年后,崔璀才意识到自己生产后的焦虑、低落、挣扎、无所适从,可能和产后抑郁有关。这一发现源于她无意中看的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妻子不断地向丈夫表述自己生完孩子之后的压抑和困顿,但丈夫不以为意,他始终觉得妻子只是情绪不好而已。后来,妻子咬牙切齿又不乏无奈地说了一句:“是不是我只有去死,你才能知道我多难受!”看到这里,崔璀觉得自己像是被击中了一般。生产之后的一系列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从她脑海里一帧帧滑过,她甚至生出了逃过一劫的庆幸感。
2014年,崔璀怀孕。那一年,她29岁,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怀孕并没有影响她的工作节奏,她依然可以每天开会到晚上8点,怀孕7个月时还可以飞奔赶火车出差。这一切依赖于她的努力和井井有条。利用见缝插针的空儿,她还给自己列了个Excel表格,里面是所有待产需要注意的事项,包含了束腹带、喂奶衣、婴儿的吃喝拉撒用品等,可谓样样俱全。以至于后来周边有朋友怀孕了,都会找她讨要来作为参考依据。她觉得自己做好了迎接宝宝的所有准备。
但随之而来的状况很快让她措手不及。伴随着生产而来的焦虑、张皇失措,乃至自我否定,让她现在想来都觉得暗无天日。生完孩子后,崔璀觉得自己掉进了另外一个世界。她所有的一切都被手边嗷嗷待哺的娃娃占据了,她要时时看着他,给他喂奶、洗澡,哄他睡。“我是做管理的人,非常相信方法论,认为任何事情都能找到应对的方法,但成为妈妈后,一切都变得突如其来。比如说喂奶,一个晚上要起来很多次,你没有办法睡整觉,孩子又经常会出现临时状况,长黄疸、湿疹,你要抱着他去医院,医生说会好的,但他就在你手边一直哭。”崔璀告诉本刊记者。
在她围着孩子、奶粉、尿不湿团团转的时候,外面世界的快速变化又加重了焦虑。她开始担心自己回去之后还会不会有职位留给她,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同事拉下,产假结束后能否跟上工作的进度。“别人都在往前走,但你突然就走了另外的一条路,而且还特别辛苦,你会控制不住地担心很多情况发生。”这些使得她情绪越来越低落,变得不爱说话,不想出门见人,也不想朋友到家里来。她在微信上拼命地拒绝朋友的探望,实在推脱不了,就硬撑着跟他们寒暄,然后不停地安慰自己:“坚持一会儿,他们走了就好了!”
崔璀感受到的挫败和无所适从的情绪,可以归纳到一个概念中去,即“产后抑郁”。精神病学专家布莱斯·皮特(Pitt.B)在1968年的《英国心理治疗》(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杂志上首次提出了产后抑郁症这一概念。数据显示,在中国,觉得自己有产后抑郁情绪的产妇多达80%。崔璀没有关注过这个方面的信息,在她整个孕期产检,到最后的生产阶段,包括医生和父母在内,没有人跟她提过这几个字眼。
家里人也注意到了她的变化,但崔璀觉得他们并不理解她。她泪点变得很低,动不动就会掉眼泪,她记得有一次,被父亲看到了。父亲对她说“别哭了”。她有些感动,也觉得自己这段时间有些矫情,但父亲的第二句话紧接着到来了——“对奶水不好”。“我那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崔璀告诉本刊,老公将她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太过于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所以压力很大”。为此,他给她推荐了很多励志的电影,还给她发好笑的视频,每天他还会故作斗志昂扬的表情,以达到鼓励她的目的。
父母则将她种种流露出来的情绪,全都归结为睡不好。母亲总是催促她去躺着。崔璀也听话,就躺在那里,盯着天花板或者窗外的天空,什么都不想干。有时候,她会歪过头看看身边的孩子,他睡得那么香甜。看着看着,她会突然惊醒,伸手去试探他的呼吸。“我还活着吗?他还活着吗?”“他们理所应当地认为我是个好妈妈,那种感觉就像突然接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完全没有经验,周围人却说只能你做,而且必须做好。”崔璀说。
产后抑郁很容易被忽视。北京回龙观医院抑郁症病房主任陈林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妇女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各种严重生活事件的发生以及对新角色的不适应,会导致女性在分娩后对抑郁的敏感程度加大。”陈林说,产妇本就需要在产后经历一段心理适应期,以应对生育后身份的转变以及家人关注中心的转移,这一段时间内她表现出的心情低落、睡眠不佳等症状,与产后抑郁的症状状态相似。
基于此,很多人将产后抑郁误认为是这段适应期,错过了诊治的最佳时机。“产后抑郁症不像我们常见的一些抑郁症,一个人没有任何原因突然就状态不好了,周围人很容易觉察到他的反常。产妇本身可能有产后并发症,又面临一大摊子的事儿,所以不管家里人还是产妇本身,都觉得她的情绪起伏是正常的。”
作为精神科医生,陈林每周要出一次门诊,每次要看四五十个病人。最近他留意了一下,孕产妇的病人有增多的趋势,有时候一两个,有时则有七八个。她们有的本身就是抑郁症患者,来咨询怀孕的事情,但更多的是新发抑郁症。“对于有抑郁情绪的产妇,如果家庭的支持系统好,她们的抑郁情绪能够得到缓解;如果支持系统不好,家里人不理解,认为产妇抱怨、性格软弱,加上不理解,动不动就提‘别的人家生孩子也没像你这样,你怎么就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
2018年,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等团队发布调查结果称,2015~2016年日本有102名女性在怀孕期至产后自杀,是孕产妇死亡原因中最多的。其中92人在产后自杀,35岁以上及初产妇占比较高。这是日本首个有关孕产妇死亡的全国性调查。对抚养孩子的不安和压力造成的产后抑郁被认为是原因之一。
围产期,更为复杂的发病机制
徐晓敏(化名)的抑郁情绪则比崔璀来得要早得多。她第一次冒出轻生的念头,是在怀孕6个月时。徐晓敏倚在卧室的窗户边上,盯着窗外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脑海里只有两个念头,一是从窗户跳下去会不会死掉,还是说,被路边的车子撞能够死得轻快一些。说不清过了多久,她摸摸自己的肚子,又打消了念头。
徐晓敏的焦虑是从意外怀孕开始的。她出生在福建的一座小城市。毕业之后在南方的一座省会城市。怀孕时,她刚跟老公结婚一年。按照她事先的计划,她要先读个在职研究生,要考注册会计师证,空闲时还要写点东西,出去旅游。“像我这么有规划的人,孩子完全不在自己的规划范围内,我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想过要去对付一个新生命。”徐晓敏告诉本刊记者。
考虑到流产的后遗症,徐晓敏还是决定将孩子留下来。但孕期的不舒服接二连三地到来,她先是不停地吐,吃不下东西,接着是拒绝活动。徐晓敏觉得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以前她从不睡懒觉,周末8点前一定要起床;上下楼只靠楼梯,健身房跑七八公里都不喘;而当时,她只想躺着,“恨不得整个人挂在床上,一动不动”。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838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