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2018-12-12·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29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无迹可寻的遗址
见到北庄遗址的第一眼略有些失望。与想象中沟壑不平的考古工地完全不一样,遗址早已经回填,上面盖了几间小平房,除了其中一间陈列着早些年发掘现场的照片之外,没有看到一件考古发掘的展品。院子里更是荒凉,野草萋萋,一只脚迈进去,草可以埋了膝盖。
唯一提醒人们这里是遗址所在地的,只有进门那块石碑,上面书着“北庄史前遗址博物馆”几个大字。就连问起北庄村的四十多岁年纪的村民,他们也只记得发掘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被聘去做发掘工人。其余的,也都记不清了。毕竟,那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情,那时他们还是七八岁的孩童——老一辈的人也已经相继离去,如今,他们这辈人多数忙碌于长岛旅游开发的大节奏里,无暇顾及这个荒芜在一边,且带不来收益的建筑。原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遗址在我心里是颇具神秘感的。这毕竟是被称为可以与西安半坡遗址相媲美的地方,还有着“东半坡”的称呼。
最早知道北庄遗址是因为北京大学的一个项目。当时,听说北大在长岛再建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两座房屋,一座是整个遗址中最大的一处房址;一座则平面、规模和结构上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半地穴的设计、房屋框架的榫卯结构、泥墙、绳子的绑扎;房顶使用的是海带草,这是项目组根据长岛当地现存的“海草房”特色历史民居做出的判断。他们认为长岛新石器时代的房屋也有可能使用了海带草这一当地特色资源。北大再建房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想为北庄遗址的深度解读提供依据、推进考古学研究,另一方面也尝试在遗址展示利用及公众教育方面探索道路。
此后,我去搜了一些关于北庄遗址的资料,知道那里距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与西安半坡遗址属于同一时期,累计经历了6次发掘,发掘时间可谓横贯了整个上世纪80年代。我对遗址的另一层兴趣源于好奇,在这个位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群岛上,6000年前的人类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饮食起居、礼仪规制是什么样子的?
1980年秋天,严文明也是出于类似的想法要到长岛转转。严文明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北大考古系的教授,一直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1980年,北大还没有成立考古系,只有考古专业。严文明从1978年开始就带着学生在山东做发掘。他申请了一个课题,名字叫“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化谱系”。在调查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杨家圈文化后,严文明突然想到了长岛。他的思考是更为专业的,长岛作为山东半岛通往辽东半岛的必经路线,这条路线最早是什么时候开辟的?有没有一些迹象可寻?有没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果海岛上有遗址,所依托的生态环境跟陆地上应该有所不同,能不能通过考古深入探索一下?
就这样,严文明一行8人就抵达了长岛。长岛南北共有32个岛屿,他们从南边的南长山岛开始,由南到北经过了北长山岛、砣矶岛、大钦岛,几乎每处都发现了史前遗址,但保存得都不太理想。他们还有些泄气。原本8人的终点是最北边的北隍城岛,但当时正逢冬季,风太大,船过不去,他们只能往南折回,前往大黑山岛。严文明还记得,刚一进岛,鹅毛大雪就下了起来,几个人完全没有办法进行考古调查,只能裹着被子窝在乡政府招待所的床上一边打扑克,一边半开玩笑地埋怨当地的工作人员为啥要把他们带到这个鬼地方。
现在说来,北庄遗址的发现完全是出于巧合。有一天,严文明到屋外小解,突然看到旁边盖房子铲露的断崖上面有些红烧土(土壤被烧过的痕迹)。对于考古人员来说,红烧土是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指示,意味着可能有人类活动过的痕迹。严文明回到房里取了手铲,开始对着断崖刮了起来,他即刻判断这是被火烧过的房屋痕迹。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838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