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斯坦福科学学习法则

作者:刘周岩

2018-12-12·阅读时长7分钟

830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93个字,产生42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斯坦福大学校园内。斯坦福被称作“硅谷的心脏”,是本地创新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蔡小川 摄)


口述/丹尼尔·施瓦茨

整理/郭曼文  刘周岩

面向未来的教育的一项根本原则是成为终身学习者。无论是否错过了去“未来学校”读书的机会,每个人都需要终身自主学习。学习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丹尼尔·施瓦茨(Dan Schwartz)教授是学习科学领域的权威,他为我们提供了五条经过科学验证有效且对不同学习内容普遍适用的学习方法,并举出实例,从如何记忆信息开始逐步递进,一直到与他人合作分享,构成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流程。有些内容或许听起来很像“常识”,但若能在每一次学习中有意识地应用,一定有所助力。

自我生成 

无论未来的学习如何变化,掌握一定的信息在大多数时候仍是需要的,这就涉及记忆。背诵记忆在各类学习中都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却总让人感到痛苦,主要原因是方法过于低效。

“多读、多背”就可以吗?“记”和“忆”其实是两部分,“记忆”是把新鲜事物记入大脑,“回忆”则是从记忆中回想已知事物。不同的运行机制对应着不同的规律,自我生成(generate)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回忆”的效果。有两条简单的原则:一是确认目标内容是主动生成,而非被动阅读;二是记忆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要集中突击。

自我生成是一种依靠回忆过程来强化记忆的学习技巧。一句话概括:越去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将来就越容易回忆起来。听上去易懂,但是费点脑力地主动回忆才是关键。举个例子,一个极为普遍的学习行为是拿着记号笔,在教科书上把重点语句全部标黄。然后复习的时候就反复阅读标黄的句子。又或是英文学习者拿出单词书先读第一个词,比如“abandon”,眼睛再扫到旁边的释义,一行行一遍遍地读下去。效果并不理想。

用类比来形容,自我生成就像锻炼肌肉。越反复练习,力量就越会得到强化。要通过相关线索去反复回忆一件事情。“挂炉”“酱”“北京”,是不是想到“烤鸭”?这就是自我生成——想出“烤鸭”强化了对“烤鸭”的记忆。相反,如果把前三个词和“烤鸭”都放到一起,对“烤鸭”的记忆就无法得到强化。用眼睛看若干遍,不如依靠自己的大脑主动想一遍有效。请思考,用记号笔标黄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记忆中还伴随着大量的遗忘,“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原计划用30分钟一口气背完的内容,安排到三天中各花10分钟回忆巩固,一个月后进行测试记忆的效果会提升10%。

充分掌握了信息后,该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呢?那就是在大脑中构建思维模型。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52个推荐 粉丝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未来学校

如何让孩子成为“未来之人”

88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2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