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周岩
2018-12-12·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04个字,产生16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口述/徐旻
刻舟求剑
1999年,我和太太一起从浙江大学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读书,她读化学工程,我读计算机体系结构。6年半以后我博士毕业,一家人来到硅谷工作生活。2002年我们的大儿子出生,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在硅谷的公立学校读书。他现在高三,所在的帕罗奥多高中(Palo Alto High School)是全美最顶尖的公立高中,每年十几个录取到斯坦福,升学前景很好。可说实话,对他受教育的过程我觉得有点遗憾。
我和妻子在中国都是一路上公立学校,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想把自己的经历放到大儿子身上,好像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公立学校,让他在里面跟着老师、课本好好学习,就不用管太多了。可后来才体会到,这是刻舟求剑一样的想法。船已经开了,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时间不一样、地点也不一样了,很多以往的经验不一定能够放在现在。我从老大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政府主导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变化非常慢的行业,美国的公立学校跟中国的公办学校或者国有企业没有什么差别,从设计上它就是很难改变的一种系统,里面对教师的激励系统也是错误的。
大儿子这十多年就过去了,当然有很多成长,但是很少感受到他对某件事情的巨大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很单纯的好奇心。他几乎不怎么问问题,这让我有点担心,直到前一阵在机器人队,才开始有变化。
另外在硅谷这十多年,我也随着科技的发展接触到不同的工作机会。最开始从计算机系统软件做起,然后转移到人工智能,到今年年初做区块链加密货币,现在读书、学习,准备下一项工作。我看到技术在非常快速地变化,很多新的东西出来,可是教育过程中很少用上去。我们的时代在快速变化,未来孩子需要的“硬技能”是现在没法预测的,比如教他C++编程,可能两年之后就没用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些软技能,比如如何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硅谷,创造力强的人和不强的人之间,差距不是一倍两倍,而是十倍百倍,而且这不是先天的差别。在这里有自我提升(self improvment)的文化氛围,很多人都去想着怎么样去提高自己。越是做人工智能我也越体会到,人本身独特的智能是一种最大的资源,潜力是巨大的,如果教育得当,能够产生不可想象的美好。这些都促成了我对教育问题的兴趣和想法的转变。
7年前小儿子出生了,我决定做些改变。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42个推荐 粉丝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