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李宁归来

作者:博客天下

2018-12-11·阅读时长15分钟

51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731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我们选取了过去四十年里出现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有在行业内打造出半壁江山的企业家,有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的科学家,有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家,还有在北京开起了第一家私营饭馆的个体户。

他们的人生经历代表着中国过去四十年的成就,也记录着中国过去四十年的艰辛。李宁经历了“举国体制”下的荣与辱,几经沉浮创立了国民体育品牌,找到了自己运动员生涯后的新使命。同样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市场经济洪流中找到自己位置和使命的,还有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喜欢穿长裙的商界“铁娘子”董明珠,“放牛娃”李书福……普通人也在这四十年里摸索成长着。在北京美术馆斜对街一条普通胡同里,刘桂仙和丈夫顶着传统对个体经商的偏见和非议,做起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把自己拿手的家常菜做成了京城的“明星饭馆”。每个个体命运让人惊叹的改变,都映衬着这四十年。

但过去四十年不仅仅代表成就,还连接着未来的挑战。所有在前四十年里建功立业的人物,都无一例外面临着新时代的变化和考验。每个人的命运都和时代的希望与挑战共振着,共同组成时间的洪流,流向未来。

李宁归来

文 罗婷 图 陈漫

2018年7月28日,55岁的李宁先生起了个大早赶到鸟巢。他需要在台上作3分钟的讲话,台下是一群5岁的小足球运动员。这是他周末繁忙行程中的一个。时间匆匆,他来不及多做停留。

一晃十年已过。眼前巨大的场馆空空荡荡。比起白天,他更熟悉鸟巢的夜。十年前,他曾每天在这里训练到天明。直到2008年8月8日夜里,万人瞩目之时,他升入高空,环场一周,点燃火炬。

那是李宁和李宁公司共同的高光时刻。随后,却是一路跌宕,李宁不得不强迫自己成为一个代理CEO,落入繁杂的事务之中。

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言,奥运“点火”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隐喻李宁被国家赋予的高光时刻。隐喻落下之后,才是他和他的企业,把脚放到真实大地上的日子。

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总结奥运后的这十年:希腊神话般的“诸神诞生”不再出现,遍地英雄皆凡人,商业回归到世俗的本意,体制突破的戏剧性下降,模式创新、资本驱动和法治规范成为商业运营的主轴。在某种意义上,感性突变的“艺术时代”结束了,诸神黄昏,理性的“科学时代”降临。

时代巨变,追求自由的冠军归去来。

吉祥物

即使已经回归公司3年半了,李宁脸上仍有一种疏离感。

7月18日,是李宁公司与代言人、美国NBA球星德怀恩·韦德续约的日子。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照相机停止拍摄的时刻,站在台上的李宁收敛笑容,两只手局促地晃来晃去。他穿了一款公司今年最热的、找黄牛加价才能买到的“悟道”球鞋,却搭了一条过长的卡其色长裤,鞋子被遮得严严实实。

副总裁洪玉儒对他这种穿衣风格早已习惯。2014年李宁回归后的第一次公开露面,是洪玉儒帮忙挑的衣服。“我要他穿什么衣服,穿什么裤子。他那裤子,哎哟喂,我说你得这么穿大哥,‘咔咔咔’把他裤腿给挽上了,再把那个鞋绳拽下来。”

多年来,李宁都被公司上下视作一个吉祥物式的存在。对于员工来说,他更像遥远而模糊的精神象征。他出现的形式包括园区内“李宁交叉”的雕塑、年会舞台上那个遥远的身影,和每个新年一封加油鼓劲的员工内部信。李宁出现的次数之少,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一位设计师面试实习生,两个人出门时遇见李宁,设计师认为是大喜之事:“你运气非常好,你看前面是谁?可能注定你要在这家公司工作了。”

20年前,李宁就开始与公司的日常管理脱离。1998年,李宁到北大上学,把公司交给CEO,自己只做董事长。2004年公司在港股上市,他更是把家搬到香港,陪伴一对子女在那里上学。

他的放手是相当彻底的:只参加一年四次的董事会,每两个月和CEO见一次面,但极少在管理会议上出现。他任命了公司第一任CEO陈义红,但陈离开时,继任者张志勇是陈自己选的。CEO以下的管理层,李宁更不干涉。

在公司遇有重大决策时,李宁会出现,但他不一定拿主意。最著名的故事是,2010年夏天,公司决策层决定换标。他们要放弃那个打上李宁深深烙印的L形logo,换一个更锋利、时尚的——这是后来饱受诟病的决定。但出席了提案会的李宁并不显露喜恶,只推说腰痛复发,问他们:“我能不能不选?”

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宁带队到四川赈灾。当地许多经销商找到他,抱怨当时公司管理层的决策。李宁和他们是当年创业打天下时积累下来的交情,曾经互相成就,但即便如此,这些抱怨他也只是听听,几乎不会去和公司高层反馈或建议。

他曾这么解释自己作为董事长的作用:“结不结婚不是我决定,而是我参与拍板决定;而后具体跟谁结婚,怎么结婚,那就是志勇(CEO)他们的事情了。”

他不是那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创始人。7月23日,他再次向记者重申了他的观点:“我并不想做一个CEO,我是想做一个企业的投资人,或者创业者。”

他打了一个比喻,2014年回归之前,公司对他来说可能有两米高,但其他的事情,可能也有一米九。

比如读书对他很重要,他对知识有近似收集的渴求。1998年他跑到北大法学院读本科,在学校里包了一间房,踏踏实实住下来。法学教授何兵对他印象好:“十几年前,李宁在北大法学院读书,听我讲民事诉讼法。他是个认真的学生,每课必到,远远地坐在后面的角落,是个低调的人。”读着法律,他还选修了经济学双学位,又去光华管理学院读EMBA,还读了历史系的研究生。当时的北大学生曾在期末考试前,在熬夜复习的牛肉面馆里遇到他,听到他跟同学说:“这道题肯定考。”

他对体育比赛始终很有兴趣。作为曾经的体操国家队队长,他从1990年便开始赞助体操、跳水、乒乓等几支国家队,每逢这些队伍有重大国际比赛时,他常常亲临现场,与队员教练们在一起。

射击队商业化程度不高,不挣钱,但早年许海峰找到他要赞助,他二话没说答应了,让许提要求。队友李春阳、师弟李小鹏、师妹毕文静,都先后在李宁公司任职。一直到现在,他的朋友还多是体育圈里的人。

高光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李宁一生始终和体育深度缠绕,他的性格和人生关键时刻都与此相关。

2008年,是他离开赛场之后的人生高光时刻。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之夜,在苦练一月、瘦了10斤之后,45岁的李宁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被威亚吊起,在鸟巢上空绕场一周,引燃主火炬。

这个荣耀把18岁的李宁公司推向了最高点。对手的反应,最能说明此事的强烈程度——李宁刚点完火,北京奥运最大的赞助商阿迪达斯就去国际奥组委、中国奥组委投诉了,当时安踏一位高管还给阿迪达斯的市场总监发去短信:“你是不是得跳楼了?”

更直接的回馈是市场的反应。2009年,李宁公司实现净利润39.7亿元,同比上涨23.3%,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首次超越了阿迪达斯。

奥运后,来找李宁的事情无疑更多了。一位曾在2008到2011年间为李宁打理公共事务的前员工告诉记者,李宁不像其他企业创始人,他并不愿意参加商业性很强的活动。把什么活动推给他合适,把握分寸是非常难的,但有一点,“他确实更愿意做一些和国家相关的事情,这时候他会愿意听你安排。”

岫儿王霞🐲pssky婷妹 5人推荐

文章作者

博客天下

发表文章568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2417人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我们的四十年

改革精神

246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