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重访旅顺:日俄战争主战场

作者:刘周岩

2018-12-05·阅读时长12分钟

1056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148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旅顺东路防线的东鸡冠山北堡垒遗址,1904年8月,日、俄两军在此进行了极为惨烈的堡垒攻防战(于楚众 摄)


一座“如鲠在喉”的塔

这片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港口区域因其重要的军事价值成为列强觊觎之地。从清朝的1894年直到共和国成立后的1955年,它都处在其他国家不同形式的统治或驻军管辖之下。

历史上是先有旅顺,后有大连,日后两地合并称为“旅大”。旅顺因长期的军事管制而开发受限,大连很快超了上去,1981年旅大市也正式更名为大连市。不过正像许多大连人不认为自己是东北人,许多旅顺人也不觉得自己完全是大连人,会把前往40公里外的主城区称作“去大连”——尽管他们明明已经身处于行政意义上的大连。

只要眼前没有高楼遮挡视线,站在旅顺城内任何一处都可以清楚地望到紧邻旅顺港的白玉山塔。65米高的塔坐落于165米高的白玉山上,让它成为辨别方向最主要的参照物。可就是这个旅顺地标,却一度被当地人形容为“如鲠在喉”。因为它是日本人修建的“表忠塔”,以纪念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


旅顺地标白玉山塔,原名“表忠塔”,是1907年日本殖民当局为纪念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而建造的(于楚众 摄)


“小的时候,爷爷就和我讲过‘老毛子’和‘小鬼子’打仗的事,也叫‘大鼻子’和‘小鼻子’之间的战争。”原大连民族学院(今大连民族大学)副院长、近代史教授关捷介绍。生于1936年的关捷是沈阳人,祖辈就亲历过日俄战争。不过在关捷从中学直到研究生的历史教育中,日俄战争都只是被教科书“一带而过”,他和那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并不完全清楚为什么会在中国的国土上发生一场日本与俄国之间的战争。

直到他70年代回到辽宁大学任教,带学生走访了各地的日俄战争遗址后才生发了研究兴趣。这场战争,直接促成了近代日俄两国国运的转折,进而深刻影响了中国。关捷也由此发现,许多“二战”中日本军队为人熟知的战术特点,如偷袭、敢死队以及参战将士强烈的效忠思想,都已在日俄战争中显露无遗。

竖立在白玉山塔前的说明牌,凝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基本信息:“1904年,为了争夺侵华利益,在中国国土上发生了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这次战争为时两年,主战场在旅顺。”

1907年6月,日本殖民当局开始修建日后被更名为白玉山塔的“表忠塔”,炫耀这“黄种人对白种人的第一次胜利”。

“这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留下的最高的一座塔”,陪同登上白玉山的旅顺地方志专家李华家说。以塔为中心所修建的山顶广场可以容纳数百人,向下望去,整个旅顺港一览无余。

1904年2月8日夜,正是在这个港口外面,出现了3队共10艘秘密到达的日本驱逐舰。当距离停靠在旅顺港外的俄舰只有500米左右时,日舰的鱼雷发射入水。火光与爆炸声中,俄军2艘战列舰与1艘巡洋舰严重损坏,搁浅在旅顺港外。日俄战争就此爆发。

这个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扼守京津门户的军港,在近代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溥仪一度在旅顺生活,就因为自己的一张照片中出现了旅顺港,被日本殖民当局没收了底片。如此肃杀的气氛如今已消逝不再。日落时分,鸽群在落日余晖下飞翔,引来大批游人驻足观看。它们是被有意饲养在山顶的,小朋友们吵嚷着接近时,父母跟在身后按照告示乖乖掏出钱包,“鸽食十元一包”,似乎只是任何一个景区常见的项目。可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这是一群纯白色的鸽子,出现在这个特殊的地点,仿佛特意挑选的和平鸽。

这群鸽子成为旅顺四处可见的日俄战争遗址的隐喻,它们并不庄严地从日常的生活中割裂开来,气氛也从不过于严肃,但它们的存在,就永远提醒着人们那段历史。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904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民企,重振

76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