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千
2018-12-05·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737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在科学哲学及很多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维也纳学派”(Vienna Circle)是一个存在时间短暂,却又非常重要的学术群体。这个由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所组成的群体,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西欧的中心城市维也纳对于科学哲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对随后全世界范围的哲学和科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也纳学派的成立已经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这个仅存在了十多年的学术团体究竟由谁构成,又做了哪些工作,又为世界留下了什么遗产?或许维也纳大学科学哲学与科学史教授、维也纳学派研究所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希·施泰德(Friedrich Stadler)最适合回答这些问题。
维也纳学派研究所里有一个小图书馆,仔细看过去,四壁书架上摆放的全都是与维也纳学派相关的书籍,因为书架的遮挡,室内显得有些昏暗。施泰德教授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隔壁。在这里研究前人的事迹,颇有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味道。在这间有些促狭的图书馆里,施泰德教授接受了《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
哲学的转折点
三联生活周刊:所谓“维也纳学派”是否主要由物理学家、哲学家和一些数学家组成?
施泰德: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主要集中讨论关于自然科学、物理学、逻辑学和数学问题。这个学派的成员中也有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学家,所以说背景非常广泛。当然,他们的主要兴趣还是集中在科学问题上。
三联生活周刊:维也纳学派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中间于维也纳形成,这个时间和地点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
施泰德:正如1929年发表的维也纳学派的宣言(Scientific World-Conception)中写到的,在维也纳,从19世纪的心理学教授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开始,就有研究科学哲学的传统。马赫从最初的物理学研究转向了心理学研究,他为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还包括数学家汉斯·哈恩(Hans Hahn)、卡尔·门格尔(Karl Menger)、库尔特·哥德尔(Kurt G?del),以及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里德里希·魏斯曼(Friedrich Waismann)和马克斯·普朗克的学生摩里兹·石里克(Moritz Schlick)。
三联生活周刊:其中石里克被公认为是维也纳学派的创建者吗?
施泰德:是的,他在1924年创立了维也纳学派,并且从那之后,他组织了一个持续的、永久性的讨论团体。这个小组中有来自各个领域的年轻学生、学者,也有著名教授作为访问者或发言人被邀请来参加讨论,他们以现代符号逻辑学与语言批评为工具,探讨有关哲学的改革、重建、创新,甚至是革命的话题。
同时,这也是受到了一些更小的讨论团体,例如由石里克、魏斯曼和维特根斯坦组成的小组以及其他很多在石里克小组周围形成的讨论小组的影响。这场发生在维也纳的文化运动,以及这些讨论小组的兴起,正是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是在所谓的“红色维也纳”期间(Red Vienna,1919至1934年间,维也纳一直由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以绝对多数当选执政,当时被称为“红色维也纳”)。
三联生活周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维也纳,整体的文化氛围是否非常活跃?
施泰德:是的。在当时这类知识分子团体非常多,而且并不只是集中在维也纳大学里,在学术界之外同样非常活跃,而且这个文化运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当时的维也纳有一股创造性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很多由知识分子、哲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小组,这些小组之间也相互联系,比如说在文学小组和建筑学小组之间的互动就非常频繁,这正是维也纳文化活动的黄金时期,也是很多特殊领域发展的黄金时期,比如说数学、符号逻辑学、法学,尤其是由汉斯·凯尔森(Hans Kelsen)领导的纯法学理论研究,以石里克为中心的科学哲学研究。这个时期被称为“哲学的转折点”——尤其是在语言哲学研究领域。这场文化运动开始于20年代,实际上这也是欧洲整体的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在柏林、布拉格、华沙,同样地在巴黎、剑桥、伦敦,都有很多类似的讨论小组,而且这些小组之间也有积极的互动。而之后在欧洲由于法西斯主义兴起造成的大规模被迫移民,大量的欧洲人跨越大西洋移民(到达北美),这完全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氛围。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3967人
喵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