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12-05·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3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今年8月,长江存储多方透露出第四季度的量产计划,给期待“中国芯”的国人一颗定心丸。到了10月底,福建晋华被美国封杀,民众期盼的晋华“绝处逢生”的镜头并没有出现。岁末年底,长江存储是否能如约量产,就成为万众期盼的事件。
最初放出量产消息的是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刁石京,他表示中国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将于第四季度量产。此后,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也透露,紫光将在今年底量产32层64Gb的存储器,在明年会量产64层128Gb的存储器,并同步研发128层256Gb的存储器。紫光集团是长江存储的控股股东,两位重量级人物均表态,等于坐实了长江存储今年内开始量产。自今年4月机器设备进场,外界便纷纷猜测量产时间,对国产闪存的进度充满期待,8月份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不过,时至今日,2018年步入了最后一个月份,长江存储方面却长时间消息空窗,又给人留下悬念。
去年7月,紫光曾宣布终止对长江存储的股权收购,一时令业界错愕。紫光方面表示,那是从财务角度出发的考量,资金支持并未停止,但紫光对量产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盈利要做好心理准备。如今承诺的时限接近,紫光没有进一步的消息,想必也是为了首批芯片良率着想。仓促上马虽满足了国人对国芯的渴望,于企业效益未必是好事。实际上,首批量产的32层闪存并非行业领先,每生产一颗芯片都需为知识产权向竞争对手支付费用,大量生产只会使公司亏很多钱,其量产的意义在于开机试产,磨合改进机器设备和组织构架。到了64层,长江存储才有完全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届时的量产才是中国闪存正式迈上国际舞台的一步。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297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