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绿皮火车上的奇妙体验,动车给不了

作者:后浪图书

2017-10-24·阅读时长7分钟

1583人看过



梁文道在一档节目里说,曾经坐上一列非常拥挤的火车,挤到根本挪不开一步,身边的想吐痰就直接吐在了他身上,他就这样站了十几个小时……


火车,曾经是中国人长途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无奇不有,摄影师王福春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形成这本书摄影集《火车上的中国人》。

《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 著


前段时间,我们就“火车上的故事”为题,在“三联中读”上发起了一个有奖征稿活动,最后共收到将近100篇文章,从文字中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真诚。


我们从中挑选了三篇分享出来,希望能勾起大家关于火车的记忆。




1



一根大葱嚼过五十里

——那些在风中凌乱着吃的旅途美食

文丨zhuifeng


电影《让子弹飞》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列呼啸而过的列车。车上的人“出了城,正吃着火锅,唱着歌”,想来旅途漫漫,若能有美食相伴,真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列车匀速向前,车窗外不断晃过单调的景致,渐渐就会审美疲劳,旅途也开始变得疲惫。这时候嘴闲着特危险,于是为了补充能量,更为了消磨时光,即使再不愿意吃零食的人,也会一路吃个不停。


旅途适合吃些什么?逛逛站前商店、望望车上小货车便知。一副经典的火车对联写到:啤酒饮料矿泉水  花生瓜子八宝粥;横批:腿收一下!所以,适合在路上吃的食物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曰耐饥,二曰耐嚼。旅途辗转颠簸,车厢均匀的晃动似乎加速了胃的消化,所以填饱肚子是物质需求,为达到这个层次,面包和熟食是不错的选择。最赞的是方便面,不知造福了多少行南走北奔波的胃,堪称伟大的发明。


精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口味,小心的撕开包装,把粉包和脱水蔬菜包倒出来,谨慎的把热水加到虚线处,待面饼随着碗中的热水忐忑的上下沉浮,用叉子压紧盖子,再把酱包置于盖上加热,就可以凝神静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桀骜坚硬的面饼得到了热水的驯化,变得随和软嫩,袅袅的香气随着氤氲的水汽弥漫在车厢里,极具杀伤力。同时诱惑性极强,常引起小范围骚动,座上人纷纷起而怒泡之,故而深夜泡方便面,也被列为车上诸多不道德行为之首。揭开盖挤上肉酱,便吐噜吐噜埋头吃起来。一碗有汤有水的热面下肚,头上发出一层细密的汗,既传递了热量,又补充了旅途中最欠缺的盐分,吃罢觉得胃里熨帖舒坦,疲惫的心神也得到了妥善的安抚。


摄影丨王福春


物质需求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了打发旅途闲暇的时光,吃起来费时、费事的耐嚼美食登场了。常见的有瓜子儿、花生、豆干儿、烤鱼片儿、鸡爪儿、鸭脖儿……我曾买过一斤牛板筋,一路从满洲里吃到了长春,其间千二百里,好似乘奔御风,时间也很快过了。


丰子恺在一篇题为《吃瓜子》的小文中提到,瓜子之所以大受中国人欢迎,乃因为它具备了“吃不厌、吃不饱、要剥壳”三个优点。其实,火车上的耐嚼美食皆有这样的特点,一来不占肚子,干吃不饱,俗语有云:“吃三天三夜,才长一个屎尖尖”;二来确实好吃,只要开吃就离不了手,越吃越香;三来吃起来费事,为消闲计,正好消磨时光。旅途漫漫,一路有美食相伴,也就不觉寂寞了。



旅途上的美食还有许多经典的搭配,比如越吃“越走越轻松”的干豆腐卷大葱,比如沟帮子烧鸡配哈尔滨啤酒,比如旱黄瓜蘸酱。还有一类食物天然去雕饰,拿来即食,努力保留住食物的本味。生吃个瓜果啦,生啃个西红柿啦。记得有一次坐国际列车,我对面的俄罗斯人用维生素b2瓶子装了一小瓶盐,以水煮肉蘸食,数次吮指,做自我陶醉状。其吃法粗犷,令人印象深刻。


绿皮火车时代,站台上还有随车跑动的流动售货车。火车还未进站,刚开始减速时,旅客便带着无限地遐想,猜测站台上会出现的商品。通常售货车也真争气,为了制造“过了这个村儿,没了这个店儿”的紧张气氛,常常会卖些地域美食。某次我在天津站买过小麻花,酥脆可口,充满诚意,令人感动。也在山海关买过馅只有绿豆大小的包子,嚼来无味却又弃之可惜,让人心生哭倒长城的冲动。等到火车进站停稳,人们手上伸着纸币,纷纷涌向月台,将卖货车团团围住。场面壮观,气势不输演唱会现场。等到哨声响起,火车再次缓缓启动,站台上的售货员仍随车跑动,车上的人若是真有想买的没买到,恐怕又要抱憾几十里了。


摄影丨王福春


写到这里,想起了铁凝在《哦,香雪》里写到的那个一分钟停靠的小站,想起了铁轨铺进乡村,给宁静的生活带来的波澜。如今高铁劈山掠地、铺路架桥,站台上的流动售货车没有了,代之以车上地毯式轰炸般地推销。鹿皮巾、皮带、皮革上光剂、身份证保护套、牙刷……火车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咖啡、意面、鸡腿、三明治……列车上的食品花样翻新,但不知怎么,却不再那么令人期待。


《中国国家地理》在青藏铁路专刊中说,铁路的修通给边远地区带来的最大的礼物是:时间观念。绿皮火车最高时速120km/h,在车上吃一根大葱,真能嚼过五十里。如今提速的高铁、密闭的车厢,虽然加快了输送的效率,却也冲淡了那些在风中凌乱着的快乐。



2



银表先生

文丨南土大仙


火车咯吱咯吱地响了一夜。终于,在曙色初露的时候,它渐渐停息了脚步,我们到了一个中间站。三三两两的人正在陆续上车。


“同志,这是硬座还是软座哩?”一个老头的声音。


“硬座。”我答,于是这个说话的老头就坐在了我对面。


他的头发被风吹得散乱,胡子也参差不齐还粘着柳絮。他一坐下来鞋子就碰到了我的脚踝,他连忙缩回脚,我才瞥见她穿着一双军绿色的胶鞋,鞋上沾满了黄泥。


摄影丨王福春


原本坐在我斜对面的那位先生见他坐下,立即挪动身躯,和他隔开半个身子的位子,和他的同伴挨得紧紧的。这位先生和他的同伴都是三十来岁,和我一起上的火车,已经有一天一夜了,他抬起胳膊整理了一下他的白得发亮的衬衫,并小心注意不让胳膊碰到身边的老头。他转了转手上银色的手表:七点了。他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皱起眉头:“怎么还没到?坐高铁多好,非要坐这种车。”他喃喃地说,不知是自语还是对他的同伴说。


摄影丨王福春


火车乘务员最为勤快,这时已为我们送来了20块钱一份的快餐和又一轮的推销。这次是“泰国青草膏”。“大家人在旅途难免有个跌打损伤小病小痛······”乘务员拿着话筒一开腔,尖锐的声音就立马把我们从未尽的睡意拉出来。“······我们这次厂家直销,给大家一个特惠价,不要50也不要40,一盒只要30块钱······”我的天,在他掌心中只比饮料瓶大一点的药膏,竟要价三十。我心里想着,仍然平静地闭着眼。


摄影丨王福春


乘务员讲毕,车厢内依旧鸦雀无声。眼见他又要再讲一遍,“银表”先生突然说:“乘务员,五盒特价一百是吧,我要五盒。”我松了一口气,又忍不住心里笑了一声:这已是他第五次买东西了。


一天一夜,推销员来了四次,他也买了四次,牙刷、剃须刀、纪念币······而且一口气就买十个八个。这些推销的套路众人都已经谙熟,而他却听得一次比一次入迷。他笑呵呵地拿着五盒印有粗糙的“泰国”字样的药膏放进了他那红色袋子中,里面鼓鼓地装着此前四次买来的产品。


刚才上车的老头露出惊讶的神情,而又很快咽了回去。“银表”先生将袋子放好,便起身去上厕所,回来时不住地拍他的皮鞋,上面沾上了鞋印,想必是被某个糙汉踩了一脚。他一边拍鞋一边对同伴说:“听着,我以后再也不坐火车了,再也不坐了!”我看见曙光从窗外投射在我面前的小桌上,火车仍旧有节奏地颠簸着,新的一天已经来了。



3



棉花山

文丨子奴


喂,你出什么牌?那个男子对我虎着眼睛。


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说,我说过我真的不会打牌的。


他说,好好好,你随便出一张不是花牌的牌。


我出了一张梅花7,他哈哈笑起来,拿出一张牌啪的一声放在桌上大喊:棉花9。


摄影丨王福春


他把梅花叫做棉花,而且每出一次牌都要大声说出来并配有肢体动作,我好几次都要笑出来。但想想还是忍住了,我坐的位子还是他给我抢来的。那时的火车票,都是写着无座的。上了车各自抢位子。我不在起点站上车,自然站在过道里。


傍晚时分,车子行驶了两三个小时后进入江西境内。就在这个时候,有人从位子上离开。那个男子把我拉到旁边还把我的行李塞到行李架上说,小姑娘快坐下,我们来打牌吧。我连忙说不会,看他没什么恶意就坐下了。


站得太久脚很酸,一个人出门的警惕性让我一直没有感到脚的麻木和酸痛,直到坐下来。后来之前坐我位子的人回来了,我想要站起来,就在我刚要起身的时候,那个男子狠狠踢了我一脚,我就没起来。他一边说着该你出牌了,一边看着回来坐我位子的人,两人用目光对视一会儿后,那人呆呆走了,也没有怨气也不说一词,大概,心照不宣的抢位子占山为王的惯例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摄影丨王福春


他出了一张梅花3,嘴里却念着棉花山,我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干嘛吃他一脚,笑的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夹杂着江西口音和常山口音的普通话,仿佛真的有座棉花山在眼前,而确实我的脚像棉花一样软,不知是累的还是吓得或是被踢的缘故。他说他在南昌下,问我在哪下。我说武昌。他提醒我湖北人九头鸟,天底下最坏,小心点。我说有人接头。


九江站到了,一眼望去都是水漫漫灰黑色的水稻田,而在我们家乡,这些水灵灵绿油油初冬季节也还灰灰的像积雨云一样的水稻田十年前就被工业化了。


南昌站到了,他安分地提着一个红色的塑料桶下车,桶里好像是一些油漆工具。


在城与城之间奔波,在列车到达的瞬间,抽身而退,寻一个睡到自然醒的早晨,在车站买一个茶叶蛋充饥,打一点粉饰太平的零工,从江西到浙江或者浙江到江西的这趟过路车上,有很多这样的人。


也许他们常常把梅花念成棉花,也许因为抢位子而动过气,也许在停车的几分钟于站台遇到过一位心仪的卖花女,也许哪次没烧开的水泡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让他狼吞虎咽当成美味,也许,太多的也许,太多的棉花山与棉花酒。


真的,棉花也能酿酒,个中滋味,一个字,真。四个字,小学课本里的,江西老表。


配图来自《火车上的中国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一颗“贼心”、一双“贼眼”加一颗“贼胆”,能拍出“贼好”的照片。

——王福春


文章作者

后浪图书

发表文章42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015人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