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严顺开:制造带泪的笑

作者:刘周岩

2017-10-24·阅读时长8分钟

270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73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演员严顺开


改编《阿Q正传》的想法鲁迅生前就不断有人提起,鲁迅对此表示:“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后,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此刻中国之‘明星’是无法表现。”鲁迅或许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终于有人把《阿Q正传》拍成电影时,饰演阿Q的恰恰是一位滑稽戏演员。不过,这部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版《阿Q正传》并无滑稽的味道,演员严顺开塑造的阿Q深入人心,凡是看过电影的人,几乎总会在提到“阿Q”时想起严顺开银幕上的形象。那个欺软怕硬、自我麻醉、被卷入时代浪潮而不自知的小人物,也仿佛就还活在我们身边。

10月16日,阿Q的饰演者严顺开去世,享年80岁。严顺开去世前已在医院卧床多年,据其生前单位上海滑稽剧团透露,因为已丧失语言能力,严顺开并未留下任何遗言。剧团团长凌梅芳6月份时曾去医院庆贺严顺开八十大寿,她仍然记得临别时他的那句“大家再会”,副团长钱程则忘不了严顺开的创作嘱托:让观众“在笑的同时沾上一滴泪”。

“学院派”喜剧

今年58岁的退休演员杨蔚是严顺开的学生,她1979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时拜严顺开为师,至今交往已有近40年时间。“我们就像父女关系。”她告诉本刊,严顺开去世之后,夫人顾菊美非常悲痛,她劝说师母顾菊美一定要坚强起来应对严顺开的后事。

老两口感情非常好。2008年春晚剧组曾几次三番邀请严顺开再度出马表演小品,严顺开对送来的剧本非常欣赏,但因为顾菊美身体不好拒绝了,他当时对媒体说:“春晚不是两三天的事情,要反复彩排、审稿,一去就是两三个月,我爱人没人照顾。”2009年严顺开在拍摄完电视剧《我的丑爹》之后意外中风,自此长期住院,这八年的时间也全靠顾菊美的照料。据杨蔚讲述,顾菊美退休前是主任医师、教授,60年代即从医科大学毕业,是上海儿科医学界的权威。“师母认为严老师从事的也是有文化层次的事业,她一直说,严顺开不是滑稽演员,严顺开是喜剧演员,‘要不我不嫁给他的’。”

严顺开有扎实的学院派背景,并且认为由此带来的表演和创作特色是他给上海滑稽戏乃至中国喜剧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严顺开1959~1963年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接受了专业、完整的表演艺术教育,取得大学本科文凭,这在当时更多是“野路子”出身的喜剧演员中极为少见。杨蔚至今记得,在很多“喜剧”以低劣、粗俗的段子讨好、逗笑观众的时候,每周一次的师生会面上严顺开给自己讲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

1963年,戏剧家黄佐临到中戏指导《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排练,他一眼看中了严顺开,“严顺开是一块天生的喜剧料子,上海太缺这样的演员了”,遂将其调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作为滑稽戏演员培养。


电影《阿Q正传》(1981年版)剧照


所谓“滑稽戏”,是一种上海本地的喜剧演出形式,由“独脚戏”(类似于北方单口相声)和“文明戏”(即通俗话剧)结合,演变到正式舞台上演出。解放前的海派滑稽戏中颇多低俗内容,周恩来曾在观看滑稽戏后提出:“滑稽戏应该避免庸俗、低级、黄色、流气。”20世纪60年代时滑稽戏正经历着“祛俗”的改造过程。严顺开的伯乐黄佐临是一位“雅艺术”的代表,20世纪30年代在剑桥大学以莎士比亚研究获文学硕士学位,曾获萧伯纳指导。但他非常关注滑稽戏的发展,对上海滑稽剧团的组建出力颇多,力求使滑稽戏的艺术在去除低俗的成分后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成为“话剧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严顺开进入滑稽剧团便有此意。黄佐临当时要求严顺开:“你现在到这个剧团,你要好好学,但是你戏剧学院学的东西,不能丢。你要丢了戏剧学院学的东西重新学他们这个,我宁可不让你去学。”他让严顺开要成为“混血儿”。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