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婆的碗不空
2018-11-18·阅读时长4分钟
在北京的第二天,我们准备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打算去那里看黄叶,据说它南门的银杏大道叶子黄时美艳不可方物。
临去奥森之前,我们在姚记炒肝店吃的早点,要了包子和炒肝,包子好吃的超乎想象,炒肝的味道也能接受。但如果是肉馅的包子,建议还是喝豆浆更好些。这样浓淡才更适宜。可惜只有一个胃,不然还会去临近的褡裢火烧吃火烧喝粥,以前来北京朋友带着吃过,都是味道特别地道的北京小吃。吃完我和曹小友又去了烟袋斜街和后海。
白天的烟袋斜街还有后海,和晚上的相比,虽然人一样多,但少了夜色和灯光的修饰,减了一分妩媚,多了一分朴素。曾经妖媚的酒吧已经全无风情,如同卸了妆的女人,疲倦地睡着了,叫你不仅怀疑昨夜这里的繁华竟不是真的,只是一个缥缈的梦。我们远远地看了聚仙阁一眼,就在附近找了小黄车,骑着单车在什刹海闲逛。
感触最深的是此处的风景如此宁静,仿佛一位女子美而不自知,从不搔首弄姿,去招惹去炫耀,自有一种从容淡泊的气度。来来往往游人众多,这里竟一点也不显嘈杂。
渐渐地我发现了其中的缘由,来这里游玩的最多的是中老年人,他们操着各种口音,跟着导游徐徐而行,看看透亮的水里招摇的绿藻,还有调皮的小鱼儿游来游去,不时停下来拍拍照,逛逛店,一个个都是那么地安闲自在。就连年轻的导游和这些叔叔阿姨一起,也开始变得不焦不躁,格外地有耐心。
我们是在北京吗?这样地安静悠闲?我忽然想起在北京地铁里的拥挤,人们的行色匆匆。什刹海的生活的步子慢得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没有汽车经过,大部分的人都是步行或者单车,不远处有几辆黄包车,拉黄包车的人也是懒懒散散地聊天,而不是追赶着游人招揽生意。再往远处,有一群老人坐在长廊里下象棋,周围一圈老人在围观,在长廊的另一头另一群老人在唱京剧,唱的是“我站在城楼观山景”,京胡拉得是有板有眼,唱得也字正腔圆韵味十足。
我和曹小友决定绕着湖转一圈,然后再去赶地铁,刚骑了不远,就看到有几位老人似乎是刚从水里游泳上来,穿着泳衣立在湖边的石头上,正晒太阳。
“老师,他们不冷吗?”曹小友问,和我一样她也想拍拍这群年轻的老人,但最后还是没有拍,生怕自己太冒失了。
“他们比你们身体还要好呢!你们年轻人就不知道爱惜本钱。”我回答,实在的也羡慕他们的好身板。
“谁说的?我们也知道爱惜,我也保温杯泡枸杞。”
“可不,你们一边作死,一边养生。十一点前就睡觉你一周有几次?”
曹小友哈哈大笑不回答,我们顺着湖边继续往前骑行,骑到临街的小花园那里,就看到一些老年人在那里跳舞唱歌。他们唱的是前苏联的《喀秋莎》,坐在椅子上拉手风琴的老先生超级有范,吹口琴的也十分投入,站着唱歌的老阿姨中气很足。另外几对老年人就伴着这音乐跳交际舞,他们的步法很纯熟,谈不上翩翩,却一个个跳得陶陶然。他们的欢脱感染了我,我们倚着车子,静静地听着,直到一曲终了。
“老师,北京竟也有这样的地方!我也想到北京来养老。”曹小友说,她羡慕极了。
“你来北京工作都不现实,说什么到北京来养老?”我给她的狂想泼冷水,“你这个梦想的实现,只能期待我未来的徒孙了。”
曹小友家住沧州市里,父母独宠,家里有房几处,大学一毕业就被父母拉回沧州上班了,工作安逸,看不出来北京工作有什么必要,至于养老,她不过是羡慕这些老年人活泼泼的精神而已。
这样的精神状态,不要说他们这一帮苍老的小孩,即使是我,也是深深地羡慕。
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这才是老年人生活的最高境界。渐渐变老的我想拥有的也是这分怡然。前面就是步行区了,放下车子我们开始沿着湖边步行。除了悠闲四逛拍照的老年游客,有当地的老人在湖边钓鱼。湖边的长椅上坐着一对老夫妻,他们手牵手静静地聊着什么,我们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老太太很自然地抬手给老先生理了理有点凌乱的头发,而老先生则微笑着看着自己的爱妻。想不到他们突然就这样给我们撒了一把糖。可是这糖却甜得淡远,一点也不腻。
曹小友被这牵手的老人深深感动了,她碰碰我说,老师,我想哭呢!目前曹小友的生活除了男朋友什么也不缺,对爱情她正是梦想灿烂的年纪。
而此刻我想起了我的爱人,竟也有些遗憾他没有在这里,世间一切美好,我都希望与你共享,比如此时此刻,这老先生和老太太温暖而朴素的情感。我不由也有些泪湿。
因为下午必须赶回去,所以我们离开湖边开始赶地铁去奥森公园看黄叶。
从地铁出口出来就看到一片银杏林,这一片银杏有几棵树叶子已经绚烂如金,而通往水立方和鸟巢的银杏大道上,两边的银杏树依然碧绿,要看黄叶最好是十月下旬或者十一月上旬,现在显然不是最好时节,不过有这近处的几棵也已经足以安慰像我这样远行的人了。
银杏树下有老人和年轻的妈妈在陪孩子玩耍,也有老人在树间舞动彩绸,把红红绿绿的绸子舞得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
除了这哄孩子的奶奶和舞彩绸的阿姨们,更让我和曹小友惊叹地是几位玩乐器的老人。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来不及进公园里面,就在银杏大道两边的林子里闲逛,就听到了吹号的声音,走过去就看到了他们。他们在树底下或坐或站,三五成群,也有的独自在树底下,吹着圆号或者萨克斯,几乎都有曲谱架,有的还带着很大的音响,都玩得极其认真。
后来其中的一位老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坐在树底下的长凳上,吹着一种我们叫不出来名字的乐器。吹完一曲就停下来喝几口茶,然后翻曲谱继续吹,周围也有几个和我一样的游人旁观,老人理也不理,看也不看,随意人们拍照,依然旁若无人地吹着。
我一边也拿手机拍照一边想,看这老人见怪不怪的架势,一定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局面,才这样从容不迫的,来这个地方绝不会是他们的心血来潮,他们这样悠闲自在的聚在这里陶醉地玩音乐,一定是生活的常态。像这样认真地快乐地老去,这才是老人老了应该有的样子吧!
从北京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时常会想起北京的这些老人,想起了他们,我就觉得变老并不可怕,甚至隐隐有些期待。
我也因此更了解了北京,除了疾驰的地铁,匆匆的行人,它竟还有这样恬静从容的一面。
发表文章7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5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