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远足时尼采在想什么?

作者:薛巍

2018-10-24·阅读时长5分钟

604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68个字,产生3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美国哲学家约翰·卡格


酒神的狂欢路

1869年,24岁的尼采抵达巴塞尔,成为巴塞尔大学最年轻的老师。约翰·卡格在《和尼采一起远足》一书中说:“巴塞尔对尼采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在那里从早期的传统学者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飘忽不定的诗人哲学家。”1872年,尼采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提出人有两种相互竞争的冲动,一种是渴求秩序的阿波罗精神,另一种是渴望混乱的狄奥尼索斯精神,悲剧能够把二者统一起来,但尼采真正拥护的是后者。

卡格“大三”的时候要写一篇关于尼采和爱默生的论文,导师给了他3000美元,让他去巴塞尔实地探访。到了巴塞尔,他发现,在现代社会占上风的是尼采所说的第一种冲动:对稳定和理性的渴求。巴塞尔火车站是瑞士人精确的典范,穿着漂亮衣服的人们穿越一个宏伟的通道去乘坐永不误点的列车。街道对面一座巨大的摩天大楼是国际清算银行的总部,早上一群衣着笔挺的人进去上班。尼采说:“受过教育的阶层被可鄙的金钱经济横扫。”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的前景很诱人但也很暗淡,“这个世界从未如此世俗,如此缺少爱心和善良”。

在尼采看来,爱心和善良要在狄奥尼索斯式的狂欢而非因循守旧的秩序中实现。他在巴塞尔的生活本应该是快乐、有序的,但到了那里之后,他跟瓦格纳成了朋友,有序的生活就终结了。他在《悲剧的诞生》中说,西方文化虽然优雅,但它的基础是狄奥尼索斯建构的。他跟瓦格纳要去挖掘这个基础。狄奥尼索斯不在巴塞尔,据荷马说,他出生于埃及,这位酒神通常在山间漫游。


《和尼采一起远足》


在《悲剧的诞生》的第三节,尼采写道,弥达斯国王找到酒神的同伴西勒诺斯,问他对人来说,最好最妙的东西是什么,西勒诺斯说:“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对你来说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卡格看着上班的人群,觉得西勒诺斯说得对:有些类型的生活最好尽快过完。尼采和瓦格纳相信,人生应该去尝试,过到最充分。他们都鄙视平淡、准时、墨守成规的生活。尼采说:“存在和世界只有作为审美体验才能被永恒地证明其合理性。”这是克服现代虚无主义的唯一方法。审美就是去感知、去感受。如果痛苦和死亡无法逃脱,也许可以去拥抱它们,甚至享受它们。尼采认为,悲剧有其益处,它证明痛苦也可以是美丽、庄严的。

到1878年,尼采开始出现精神不稳定的状况。他前往阿尔卑斯山区,开始了10年的高山哲学漫游,先是瑞士的施布吕根,然后是艾格峰下的格林瓦德、圣贝纳迪诺山道、锡尔斯·玛利亚村,最后是意大利北部的镇子。这段时期也是他最高产的时期,写出了《扎拉图斯特如是说》《超善恶》《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等著作。

文章作者

薛巍

发表文章583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4989人

江湖人称“贝小戎”、“小贝”,读书万卷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融入现代世界

“一战”结束百年

815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